当前汽车市场,价格战的余波尚未完全消散,但战况已悄然发生变化。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乘用车市场中,仅有14款车型实施降价策略,相较于去年同期41款车型和今年3月的23款车型,降价潮呈现出明显降温趋势。尽管价格战表面上趋于缓和,但市场背后,年款增配、车主权益调整等隐形优惠手段依然层出不穷。
盖世汽车的统计揭示了价格战并未真正停歇的现状。自2025年以来,不少车型仍通过降价来刺激销量增长,1月至3月分别有7款、21款和23款车型采取了降价措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实际上是对成本控制能力的一次深度考验。
以特斯拉Model Y为例,其采用的一体化压铸后底板技术,将原本由超过70个零部件组成、需要100余道焊接工序的后底板,简化为1-2个零部件,几乎消除了焊接工序。这一技术创新不仅大幅降低了采购成本,还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据说生产成本降低了约40%。
在汽车制造的关键环节——冲压工艺中,材料成本占据了极高比例,通常达到60%-70%。因此,优化冲压材料利用率成为降本的重要手段。一些企业通过优化零部件材料与形状设计,比如采用高强钢并优化轮廓,有效提升了材料利用率,降低了模具等投资成本。一家企业对旗下轿车侧围加强板进行设计优化后,成功实现单车降本58.72元,模具投资预算减少173.63万元。
在焊接工艺方面,传统电阻点焊面临效率低、能耗大的挑战。激光焊接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焊接质量,还减少了后续修整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某车企采用激光焊接技术后,焊接速度提升了2-3倍,车身焊接时间缩短了约30%,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涂装环节同样见证了成本节约的创新。水性涂料的广泛应用不仅环保,还通过减少涂装层数降低了能耗与成本。一家企业通过采用新型水性涂料和涂装工艺,实现了节能减排和成本降低的双重目标。利用先进涂装设备和工艺,如静电喷涂技术,将涂料利用率从传统的60%-70%提高到80%以上,按年产8万辆计算,每年可节省涂料成本上千万元。
然而,新工艺的降本之路并非坦途。工艺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和人力投入,且研发周期长,过程中可能遭遇技术难题,导致研发成果不符合预期。例如,一体化压铸工艺初期可能面临模具故障、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新工艺的产业化过程中,生产设备改造、供应链配套等问题也需克服,否则可能错过市场机遇。
新工艺的采用还可能对现有供应链体系造成冲击。企业需要与供应商重新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质量一致性。同时,新工艺可能带来新的质量和安全隐患,需要在大规模应用前进行充分的验证和评估。
在汽车市场持续的价格战中,供应链降本增效成为关键。车企和供应链企业通过探索新工艺降低成本,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也面临着技术研发风险、产业化风险以及对现有供应链体系的冲击等多重挑战。在追求降本的过程中,企业需谨慎权衡,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