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揭晓了《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T/CSAE 434-2025)标准,这一举措首次为“全固态电池”设立了明确的定义,并严格区分了其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的技术边界。标准要求电池中的离子传递必须完全依赖于固体电解质,从而结束了长久以来市场上关于“全固态”与“半固态”概念模糊不清的状况。
东风汽车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新标准的发布为行业厘清了技术上的迷雾,有效遏制了概念炒作现象,为市场带来了规范性。他进一步表示,这一标准还为材料研发、工艺改进、设备匹配等环节提供了统一的评估基准,有助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协同,加速了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进程。
这位负责人还强调,该标准不仅为国内固态电池相关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参考,还为未来国标的制定乃至国际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
根据新标准,全固态电池的判定将基于失重率的液态物质含量试验方法进行。具体而言,被测样品需先通过视觉检测排除显性液态残留,再经过120℃真空干燥6小时后,其失重率需小于1%,方可被认定为全固态电池。这一判定方法经过了多轮验证,确保了其科学性和准确性。
长期以来,尽管全固态电池因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发展方向,但行业内对于“全固态”与“半固态”电池的界定一直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市场认知混乱。例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就曾公开批评部分车企过度宣传固态电池的量产进程,指出目前所谓的“固态电池”大多是半固态或准固态,与真正的全固态电池存在本质区别。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相关单位于2024年9月启动了全固态电池的标准预研工作,围绕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产品层级及虚拟测评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标准需求调研和体系梳理。这一标准的出台,为技术研发、产品认证和市场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标尺。
在产业应用方面,多家车企已将2025年视为固态电池量产上车的重要时间节点。例如,丰田计划在2025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规模量产,并在2030年前实现稳定量产;日产则计划在2025年建立并运行全固态电池试点生产厂,并在2028年首次将其应用于汽车上;大众集团与美国QuantumScape公司合作,也计划在2025年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
东风汽车作为积极参与固态电池技术研发的企业之一,早在2022年1月就全球首发了固态电池示范运营,并获得了国内首款固态电池乘用车的公告。目前,东风的固态电池已在多个省市示范运营超过220万公里,其固态电芯能量密度已达到350Wh/kg,低温性能优异,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宝马集团也于近日宣布,其全球首辆搭载全固态电池的BMW i7测试车型已在慕尼黑正式启动道路实测。宝马表示,此次测试的全固态电池采用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完全符合新标准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宝马在技术研发布局上的前瞻性。
随着新标准的出台和多家车企的积极布局,全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关键突破点,正逐步走向市场。多家车企预测,到2027年至2030年间,全固态电池将进入小规模装车阶段,并在2030年后实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