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在新能源车市场的地位正稳步上升,其最新财报数据揭示了这一显著趋势。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发布的财报,小鹏汽车该季度总交付量达到了94008辆,再度问鼎造车新势力榜首,这一成绩是在时隔数年后重新取得的。更令人瞩目的是,其交付量同比增长了惊人的330.8%,即便在2024年第四季度销量已经激增的基础上,仍然实现了2.73%的环比增长。
财务方面,小鹏汽车一季度总营收达到了158.1亿元,同比增长141.5%,同时净亏损大幅收窄至6.6亿元。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董事长何小鹏表达了乐观态度,他预测小鹏汽车有望在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并预计全年将实现规模自由现金流。
基于销量的强劲增长和财务状况的改善,何小鹏在电话会议上描绘了一幅更为宏大的企业发展蓝图,并提出了小鹏汽车的三大增长支柱:AI与汽车的深度融合、全球化战略以及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其中,人形机器人作为第三增长支柱,是一个充满话题性和争议的新兴领域。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频繁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春晚上的跳舞机器人到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最近举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自由格斗赛,这一领域正逐渐升温。由于汽车制造与人形机器人之间存在较高的技术复用性,不少车企开始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目前,车企在人形机器人方面的布局方式主要包括投资、生态合作和自主研发。在自主研发这一更具技术壁垒的领域,小鹏汽车与特斯拉、一汽集团和广汽集团成为主要参与者。
与这些企业不同的是,小鹏汽车在尚未实现盈利的情况下,就积极投入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这在新势力车企中显得尤为激进。小鹏的这一布局或许旨在抢占未来人机交互的核心入口,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闭环,以期在“下一个十年”的竞争中占据先机。然而,机器人技术仍处于爬坡期,何时能迎来所谓的“GPT时刻”,尚难以预测。
尽管增长势头强劲,但小鹏汽车在新能源车市场的领先地位并非不可动摇。面对新势力车企的激烈竞争和传统车企的步步紧逼,小鹏仍需巩固其基本盘。在盈利前的关键节点,讲好人形机器人的故事或许应先为守护基本盘让路。
回顾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的历程,特斯拉无疑是先驱者。在2021年的AI Day活动上,马斯克首次公布了人形机器人项目Optimus。随后的AI Day上,特斯拉展示了Optimus的初代原型机。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方面的布局得益于其在汽车自动驾驶、AI决策等方面的技术复用,以及汽车规模化制造所产生的成本优势。
受特斯拉启发,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布局自研人形机器人赛道。小米、一汽集团和广汽集团等纷纷推出自己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然而,在新势力车企中,除了小鹏汽车外,其他车企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态度相对谨慎。理想汽车CEO李想曾表示,虽然布局人形机器人是必然趋势,但现在不是最佳时机。零跑汽车虽然已组建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但项目仍处于预研阶段。
小鹏汽车对人形机器人的激进布局,源于其在技术上的实力。自成立以来,小鹏汽车便押注智能和科技,拥有全栈自研能力,在AI智驾方面也具有差异化优势。这些技术优势使得小鹏汽车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拥有更低的研发成本和试错成本。
然而,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事物,目前仍处于试水阶段。想要将其打造为独当一面的“第三增长曲线”,小鹏汽车还需考虑供应链成本和商业订单两大指标。尽管车企本身的供应链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人形机器人上复用,但在商业订单方面,人形机器人在价格、使用场景、相关法规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除了人形机器人外,小鹏汽车还在飞行汽车领域进行了布局。公司计划于2026年推出飞行汽车产品,这无疑是小鹏汽车在新能源车基本盘上的又一次“拔高”之举。然而,在距离盈利仅一步之遥的关键时刻,小鹏汽车的当务之急仍是守好新能源车的基本盘。
尽管小鹏汽车在销量和财务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比亚迪掀起的智驾平权风潮以及吉利、长安等车企的跟进,使得小鹏汽车在智驾技术上的价格优势被拉平。同时,在打造新爆款方面,小鹏汽车也面临着来自小米、理想等车企的正面竞争。因此,在性价比路线大方向下,小鹏汽车需要持续在新能源车的布局和投入上下功夫,以确保能够安全度过盈利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