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迈向“智驾平权”的新阶段,然而,车主们的维权之路却显得颇为坎坷。比亚迪在六月面临的13,870宗投诉,成为这一行业现状的真实写照。这些被忽视的投诉数据,正逐渐暴露出智能电动时代的一个悖论:技术更新日新月异,但对消费者的尊重似乎却在逐渐消失。
长安引力UNI-K iDD车型成为了投诉的重灾区,投诉量高达143例。车主们纷纷指出,该车型的车机系统存在严重问题,几乎处于“躺平”状态。在宣传时,厂家曾承诺“终身OTA免费升级”,然而近一年来,车机系统却未见任何实质性更新,连最基本的高德地图都停留在过时版本,导致导航频繁出错,特别是在立交桥和高架路段,误导驾驶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车主而言,这不仅是使用体验上的大打折扣,更是对品牌信任的严重打击。
更令人感到讽刺的是,长安其他车型已经陆续开放了CarPlay、CarLife投屏功能,而售价更高的UNI-K iDD却迟迟没有动静。这种“区别对待”的智能策略,让车主们感到被背叛和失望。他们原本期待的高端体验,如今却变成了高价购得的“哑火”产品。
除了长安引力UNI-K iDD之外,榜单上还有不少车型的智驾承诺在兑现环节出了问题。例如理想、哪吒等车型,都收到了“辅助驾驶性能不稳定”、“智能功能阉割”或“座舱卡顿”等反馈。虽然这些车型的投诉量并未进入前五,但从增长趋势来看,智能功能失灵已成为新一轮投诉增长的主要动因。
新势力车企与传统车企在这一问题上呈现出明显的分水岭。新势力车企以智能化为核心竞争力,一旦更新乏力或承诺落空,品牌价值便会迅速下滑。而传统车企如比亚迪,虽然也面临着“新旧款替代”的价格争议,但在智能系统升级方面却节奏清晰、更新频繁。比亚迪同步推出海洋系与王朝系的智驾版本,努力构建统一的智驾体验。尽管比亚迪也收到了不少投诉,但这些问题更多是由于销量大、更新快所带来的磨合期问题。随着产品线的整合逐步到位,投诉量的下滑也反映出比亚迪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节奏逐渐清晰。
长安无疑是在“智驾更新焦虑”这一问题上最值得警示的车企。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不怕智能电车没有L3级自动驾驶或激光雷达等高端配置,怕的是厂家在宣传时承诺有,购买后却迟迟不见兑现。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车企不仅需要具备技术的起跑速度,更要有服务的持久耐力。接下来,消费者还能容忍多少次“承诺跳票”?在下一个OTA更新迟迟不到来之前,谁又会成为下一个被投诉榜敲响警钟的车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