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上半年的一系列数据与市场动态揭示了这一趋势的严峻性。尽管某同城网站数据显示待转门店仅占总量的小部分,但行业内普遍感受到生意难做的压力显著增强。
随着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传统经销商发现自己陷入了夹缝之中。头部连锁企业借助出海和价格战重构市场规则,品牌商则通过跨界产品抢占市场份额,而无序竞争下,三无产品以“自主品牌”之名倾销,进一步扰乱了市场秩序。
行业观察发现,“熬死对手、剩者为王”的博弈法则已悄然成型。修理厂产值大幅下滑,汽配商利润微薄,新能源售后的复杂博弈,以及出海热潮的兴起,共同构成了这场没有硝烟的生存战。
修理厂普遍反映客流下滑,老客户车辆更新周期缩短,尤其是转向新能源车后,进店频次持续走低。同时,电商平台的价格战日益激烈,从行业基准价到极限营销,洗车、轮胎等业务均陷入价格与服务的双重内卷。不少修理厂为了截流,采取各种低价手段,包括私域营销、短视频平台引流等,但这些努力往往难以扭转整体下滑的趋势。
后市场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一方面,车主年均行驶里程减少导致保养周期延长;另一方面,消费理性化趋势下,客户转化成本上升。业务结构全面恶化,小保养无利可图,维修业务受政策挤压,事故车业务则面临保险公司和4S店的双重夹击。
与此同时,养车市场正加速向连锁化、体系化竞争演进。连锁百强门店数量激增,规模化效应显著。巨头们纷纷入场,通过补贴计划、强化流量与运营赋能等方式,提升门店质量与盈利能力。拓店策略也呈现生态化特征,多家4S集团与传统主机厂加入合作行列。
汽配赛道虽然完成了几起融资,但整体竞争依然激烈。头部连锁企业加速出海寻找新增量,快准车服、康众汽配等企业纷纷布局海外市场。然而,出海业务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产品适用性、商业模式适应性等多重挑战。
后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品牌跨界成为趋势。润滑油品牌、零部件制造商等纷纷推出跨界产品,养车连锁也推出自有品牌机油等。跨界潮中虽不乏乱象,但优质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与能力重构,提升了竞争力。
新能源售后市场则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一方面,第三方专修品牌和电池厂商加速跑马圈地;另一方面,新能源维修领域风险事件频发,包括安全事故和法律纠纷。未来八年将有数千万新能源车主面临自费维修压力,但市场蛋糕分配严重失衡,头部玩家凭借资源优势加速切割市场,而独立修理厂则面临转型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