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新旧版本的拆机对比,把小米路由器推上风口浪尖,也拷问了小米的「良心」。
7 月初,B 站 UP 主晨钟酱 Official 发布视频,通过对比旧版和新版 BE6500 Pro 的内部结构发现,新版本相较于旧版存在明显的「减配」情况:散热片大幅缩水、内存和闪存供应商替换、射频功放模组疑似更换为无标识版本,整体用料肉眼可见地「缩水」。
图/晨钟酱CzJam
但问题并不局限于旗舰机型。几乎同时,另一款热销的入门机型 AX3000T 也被发现存在不同硬件版本的混卖,其中联发科四核版被悄然替换成高通双核,频率、散热乃至软件功能均有所退步。
事件很快从数码圈扩散至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不少消费者也开始不满:自己手中「同型号」的路由器,可能是实质性能差异显著的「不同产品」。而这其中最让人感到不适的,是这些变化并未在包装或宣传中明确告知,也没有通过产品型号进行区分。
面对舆情,小米客服回应称系「正常的多供应商物料供应」且「不会影响产品功能和性能」。小米官方还迅速更新了官网商品页,注明「仓库随机发货、以实物为准」。而小米中国区智能硬件市场负责人也在社交平台回应称「公司内部很重视这件事」。
然而,这些回应并没有平息用户的不满。
图/微博
不少用户指出,小米所谓的「随机发货」实际上还是对硬件减配的不告而售,而强调「不影响体验」的说法也很难自圆其说。尤其在涉及中远距离信号稳定性、软硬件功能阉割、散热能力下降等多个维度时,一句「体验一样」,并不能让用户心安。
更重要的是,过去,小米曾以「把配置写在明面上」赢得用户口碑。但这一次,在没有任何型号区分和版本说明的前提下,面对功能性能可见的缩水,「写在明面上」的承诺似乎被悄悄收起了。这或许也是许多人感到失望的根源。
小米路由器,减配了什么?
要理解这次小米路由器减配事件,必须从两个「主角」——小米路由器 AX3000T 和 BE6500 Pro 说起。
AX3000T 最初搭载的是联发科 MT7981B 芯片,这是一个四核 A53 架构,主频最高 1.3GHz,内置 WiFi 6 网络加速模块的 SoC。然而近期有用户发现,购买到的同款路由器却搭载了高通 IPQ5018 芯片——这是一个双核 A53 架构,同时主频只有 1GHz。且不同于手机 SoC,至少在路由器芯片这个领域,联发科普遍有着更好的稳定性和口碑。
图/ OpenRouter
更关键的是,这个高通版本的散热片明显缩小,长时间运行时可能更容易出现过热降频的情况。甚至在软件体验上,新版 AX3000T 也出现了「阉割」:联发科版本支持小米 WiFi APP 与米家 APP,而高通版本则仅支持米家,这意味着用户失去了原有的高级路由管理功能,如智能 QoS、信道调节、设备优先级配置等。
官方虽表示这是「随机发货」,但用户并没有任何办法在购买前知晓到底买到的是哪一版。在未做型号区分的前提下,「双版本混卖」的实质,就是对原有配置的降级替代,且不对消费者进行告知。
相比 AX3000T ,BE6500 Pro 的减配可能还要来得更明显。
图/晨钟酱CzJam
在 2024 年的版本中,BE6500 Pro 采用了大体积金属散热片(重 254 克),搭配高通品牌射频功放芯片、南亚科技内存与华邦电子闪存,是一款典型的高规格 WiFi 6 路由器。而 2025 年新版则在多个关键零部件上进行了调整:
- 散热片缩水约 41%,重量仅剩 149 克;- 射频功放芯片换为未知品牌型号;- 内存换成力积电子;- 闪存换为兆易创新。
如果说内存和闪存的替换更像是正常的物料切换,那散热片的缩水是毫无疑问的。有网友就表示自己今年购买了第二台 BE6500 Pro,与去年购入的一起组成了 Mesh,但新版大约每月都会出现一两次断流现象,需重启才能恢复。因为怀疑是散热问题,所以加装了一个散热底座,此后再未出现类似问题。
小米在初步回应也在前几天发布了一份《Xiaomi 路由器 6500Pro 性能测试报告》,初步显示,在空旷或近距离场景下两者性能差距不大,但在中近距离的5G频段RvR测试中,上传和下载速度均弱于旧版。
图/小米
如果说「减配」可以用「供应链策略」来解释,那么「功能差距不告知」「不同硬件混发」本质上就是对用户知情权的回避。用户购买时支付的是「原价」,拿到手却可能是「减配版」,这才是让人不满的根本原因。
一台路由器的体验,靠的可不只是「跑分」
很多人买路由器,往往看几个关键词就下单了——WiFi 6/7、千兆网口、四天线,甚至只是看个价钱。但其实,真正决定一台路由器好不好用的,往往是一些你看不到的配置,比如内部散热结构、射频功放芯片、主控芯片的性能,以及内存、闪存等规格。而这些部分,恰恰也是小米这次「减配风波」的焦点。
首先是最直观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散热。很多人可能觉得,路由器不是手机,也没什么大负载需要「降温」。但其实,一台路由器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在高温环境下的运行能力。比如你家是大户型,或者多个房间同时有设备连接,路由器就得持续高功率发射无线信号、处理多线程数据。
图/抖音
当散热不够时,芯片容易出现热衰减,简单来说就是「变慢」「掉速」甚至「死机」。这时候你会发现,Wi-Fi 无故断连,网页卡顿,视频加载缓慢,甚至只能重启解决。小米 BE6500 Pro 减配后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把原本厚重的大铝块散热片换成了更轻的版本,这看起来没差,但在夏天高温或者全家同时上网时,它可能就是决定「稳不稳」的关键差异。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部件,是射频前端模块(PA 功放+LNA 低噪声放大器)。这是负责把无线信号「放大」再发出去的核心部件。好的功放芯片可以让信号穿过两堵墙还能保持稳定连接,差的则可能在厨房、阳台就开始「掉速」,甚至「掉线」,这就是你手机明明显示有 Wi-Fi,视频加载却可能卡顿的原因。
如果说散热决定的是「跑得稳」,射频决定的是「跑得远」,那主控芯片和内存就决定了「能不能多人同时跑」。
AX3000T 的老版本用的是联发科四核芯片,新版本换成了高通的双核低频芯片。这种换法在轻度使用时没问题,但一旦你家有电视、电脑、手机、平板、NAS、扫地机器人同时联网,它就可能因为 CPU 跑不动而掉速、掉连接。
图/小米
内存也是类似道理。就像手机后台开太多应用会卡一样,路由器的内存决定了它能同时管理多少个设备、处理多少个连接请求。一旦资源不足,就会出现网页加载缓慢、设备连不上网等现象。
很多人买路由器也忽视了软件层面的差异。比如这次 AX3000T 高通版就只支持「米家 APP」,不支持原本更专业的小米 WiFi APP,等于丢失了不少实用的功能。这些功能表面看是「锦上添花」,但一旦你需要更复杂或者更高级的功能时,它们就变得非常必要。
总之,一台路由器好不好用,绝不仅仅取决于「能不能跑满宽带」。它背后的散热、射频、主控芯片、内存配置,才是真正决定你家网络稳定性、信号覆盖范围和多设备承载能力的根本。而这些配置一旦被悄悄缩水,体验上的退步往往是「细水长流」,你可能不会第一时间察觉,但用着用着就知道哪里不对劲了。
所以,这次小米路由器减配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大规模的讨论,并不只单纯因为「配置的降低」,而是因为它打破了用户对品牌的基本信任:
我们可以接受品牌推出更低配的版本或者产品,但不能接受你偷偷改低。写在最后
小米这次路由器减配事件之所以引发热议,归根结底,不是「性能变差了多少」,而是因为用户感觉被「绕了一圈」——一边是看似不变的型号和宣传页面,一边是实质性的硬件变化和体验打折。但回过头来看,这也提醒我们不要陷入另一个极端:只看配置表,不谈实际体验。
一台路由器是否好用,取决的不只是它用的是什么芯片、散热多大、内存多少,还取决于固件调校、软件体验、售后服务,甚至是你家的户型结构和设备数量。你可能见过一台「参数拉满」的路由器,在大户型场景下依然信号断断续续;也可能用过一台「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设备,却在多年使用中从未掉过一次线。
真正的好产品,永远是体验优先,而不是堆料优先。
当然,这并不是在为厂商减配开脱。相反,正因为用户无法用眼睛看出配置差异,所以厂商更应该把变化公开说明,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选择——这才是真正尊重用户。
小米过去之所以赢得口碑,就在于它对用户的诚实。但这次的减配事件,如果以「体验无损」为由掩盖产品本质变化,不但低估了用户的判断力,也动摇了建立多年的信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