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汽车巨头在电动化战略上出现了显著调整,这一趋势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奥迪宣布,在2024年至2026年间,将推出全新内燃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系列,以增强未来十年的市场灵活性。奥迪高管高德诺表示,公司正在密切关注市场动向,以做出最佳决策。
梅赛德斯-奔驰同样修改了全面电动化的时间表,CEO康林松坦言,尖端技术的内燃机车型将在产品线上停留更长时间。这一变化反映出,市场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并未如预期般迅速。
宝马公司也在近期采访中表达了类似观点。宝马高管指出,内燃机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未来仍将是业务的重要支撑。宝马施泰尔工厂的厂长进一步透露,为了应对即将实施的欧7排放法规,工程师们正在积极改进从三缸到八缸的发动机。
大众汽车中国CEO拉尔夫·布兰德施泰特(贝瑞德)表示,大众将通过盈利能力强的燃油车业务赚取资金,优先投入转型,而非依赖昂贵的促销手段。这一策略调整,显示出大众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的务实态度。
欧洲多家跨国汽车巨头在电动化战略上的“倒戈”,引发了连锁反应。保时捷、通用汽车和法拉利等纷纷调整电动车销售目标。保时捷放弃了2030年电动车销量超80%的目标,通用汽车无法实现2025年销售100万辆电动车的目标,而法拉利则将第二款纯电动车型的推出计划推迟至至少2028年。
日本汽车巨头同样在电动化战略上出现了调整。本田汽车中止了大型SUV作为纯电动车型的开发计划,转而增产混合动力汽车。日产汽车也降低了2027年的纯电动汽车生产占比,提高了汽油车的占比。丰田汽车的电动车战略则主要围绕中国市场展开。
这些调整背后,是市场、技术、成本及政策等多重压力的交织。今年以来,跨国汽车巨头面临国际经贸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财务压力明显。同时,欧洲消费者对电动车的需求不高,受充电基础设施滞后、高昂售价和补贴动荡等因素影响。
尽管今年上半年欧洲市场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26%,但规模依然有限。主流市场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尚需时间培育。英国和德国市场表现亮眼,但法国由于取消购车补贴,电动车销量下滑13%。多家研究机构纷纷下调欧洲电动汽车销量预期。
欧洲本土车企的电动化进程长期受欧盟政策主导。然而,近期欧盟对法规的调整,为跨国车企提供了战略回撤的空间。欧盟通过修正案,将2035年全面禁燃计划推迟至2040年。这一变化迫使车企重新评估燃油车的存续价值。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在电动化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蔚来、吉利、广汽等品牌纷纷进军欧洲市场,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实力,抢占市场份额。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大增,市场份额达到历史新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跨国汽车巨头也在积极探索突围之路。大众汽车加速本地化开发,降低成本,计划推出多款新电动车型。宝马在沈阳下线的首款国产新世代车型,将搭载华为HiCar智联系统和阿里智能座舱,显示出与中国科技企业的紧密合作。
丰田汽车更是全面采取本土化策略,应对中国市场电动车浪潮。这一策略反映出,跨国巨头正在将全球市场分为中国和其他地区,采取不同的电动化战略。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历史浪潮不会逆转,但发展轨迹因参与者战略决策的摇摆而变得更加复杂。在这场变革中,中国车企能否实现“换道超车”,将取决于技术沉淀与全球供应链整合能力。全球电动车市场进入分化加速期,中国市场保持领先地位,欧洲市场稳中有升,北美市场则充满不确定性。所有伟大的产业革命,最终赢家都是那些将挑战变为机遇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