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能驾驶新时代:华为、Momenta等16家Tier-1企业引领变革

   时间:2025-07-24 06:29:38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从L2向L3/L4级别的快速迈进,智能驾驶系统正经历从单一功能叠加到全面系统重构的深刻转变。在2018至2022年间,行业主要聚焦于传感器配置如激光雷达的应用,以及单一场景功能的开发,如高速公路NOA(导航辅助驾驶)。然而,自2023年起,技术竞争的重心已全面转向“全场景贯通能力”和“数据驱动迭代效率”,这一转变直接推动了智能驾驶供应链的重构。

市场数据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趋势:据佐思汽研最新统计,2024年中国乘用车城区NOA配置率从去年的23%跃升至60%。理想、小鹏等头部品牌的旗舰车型已实现了上市即全国范围功能的开通。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10至20万元的主流价位段,首次出现了35%渗透率的“无图领航”选装包,标志着高阶智能驾驶正在突破价格天花板。主机厂对SOP(标准作业程序)节点的定义也从过去的“硬件预埋+OTA逐步开通”转变为“上市即全功能交付”,这一变化将巨大的工程化压力传导至Tier-1供应商。

面对新的市场要求,头部Tier-1供应商在三条关键赛道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首先是产能保障能力,例如轻舟智航通过地平线J6M平台,实现了单项目月产1万台域控制器的交付目标,并在SOP前6个月完成了AEC-Q100车规认证。其次是安全认证体系,Momenta的OBF-CM方案获得了TÜV莱茵ASIL-D认证,吉利千里浩瀚方案更是将千车故障率(FPMH)控制在0.3以下。最后是数据闭环能力,领先企业如华为、Momenta已建立了日均2000万公里的有效数据采集体系,云端算力普遍超过10 EFLOPS(吉利方案达23.5 EFLOPS),支持每4周一次的模型迭代速度。

当前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三大阵营的分化。国际巨头中,博世凭借与星途星纪元ES的合作,成为首个在中国市场落地城区NOA的国际Tier-1,但其算力平台仍落后于华为ADS 3.0等本土方案。在本土头部企业里,Momenta以60.1%的市场份额领跑,服务130款量产车型,轻舟智航则占据NOA市场50.84%的份额。技术特色厂商方面,元戎启行专注于VLA端到端模型,卓驭科技则以“成行平台”量产17款车型,证明了性价比路线的可行性。这种分化预示着智能驾驶供应链正在进入一个以“量产能力×安全认证×数据规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时代。

在众多具有代表性的Tier-1企业中,Momenta自2016年成立于北京和苏州,专注于“自动驾驶大脑”的研发,估值约40–50亿美元,投资方涵盖上汽、丰田、奔驰、博世、通用等车企及产业资本。其主营业务包括量产自动驾驶方案Mpilot系列和L4完全无人驾驶方案MSD,以及高精地图众包更新、数据闭环工具链等衍生服务。Momenta的技术路线强调一套架构与数据驱动飞轮的正向循环,通过端到端大模型和“短期记忆验证+长期记忆沉淀”的训练框架,大幅降低了大模型训练成本。

轻舟智航于2019年在北京和硅谷设立,核心团队来自Waymo、Google、Tesla、百度等,是世界前沿的“自动驾驶通用解决方案公司”。其主营业务包括前装量产智驾Tier-1业务和L4 Robobus业务,以及数据闭环工具链轻舟矩阵。轻舟智航的NOA方案已累计上车超过60万台,2023-2024年国内NOA方案市占率达到50.84%,位居首位。其高速NOA千公里接管次数不超过1次,匝道通过率高达99%,城市路口通过率也达到97%。

百度Apollo自2017年发布Apollo计划以来,已正式组建“智能汽车事业部”,定位为车企智能化“技术合伙人”。作为国内唯一同时自研自动驾驶算法、高精地图及云端数据闭环的Tier-1供应商,截至2025年,其L4车队规模达到600辆,累计公开道路测试里程超过4000万公里。Apollo的智驾系统ANP系列已落地31个品牌、211款车型,累计搭载量超过900万辆。

小马智行作为全球L4级自动驾驶全栈技术供应商,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其主营业务包括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服务、授权与应用以及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小马智行的Robotaxi已在北上广深等6座城市实现常态化全无人驾驶运营,车队规模年底将达1000台。

文远知行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广州,是全球L4级自动驾驶全栈技术与运营服务商。其主营业务包括Robotaxi出行服务、Robobus自动驾驶小巴、Robovan同城货运车等。文远知行的Robotaxi车队规模超过1200台,在广州和深圳核心城区实现了2000万公里无安全员运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将愈发激烈。成本、算法和法规三条曲线预计在2026–2027年再次交汇,届时Tier-1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谁能上车”,而是聚焦于“谁能将千车故障率压至0.1‰、谁能将端到端模型迭代周期缩短至两周、谁能在OTA当天完成百万级车队的同步更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