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近期掀起了一场引人注目的人才争夺战,主角是社交巨头meta及其CEO马克·扎克伯格。据多方报道,扎克伯格亲自挂帅,斥巨资组建了一支名为“超级智能团队”的精英队伍,其中华人科学家的比例异常突出,这一举动被比喻为科技领域的“智力诺曼底登陆”。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meta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慷慨。据《连线》杂志透露,meta为顶级AI人才提供了四年总价值高达3亿美元的薪酬方案,首年薪资便超过1亿美元。余家辉,这位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AI领域佼佼者,因其在多个里程碑式模型研发中的贡献而闻名,据传其“转会”meta的首年年薪即达到惊人的1亿美元,尽管meta官方未证实这一数字,但无疑,如此高薪已让他成为科技界的焦点。
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负责人庞若鸣也被meta纳入麾下。庞若鸣曾在谷歌担任首席软件工程师,领导着苹果内部约百人的大型语言模型团队,是苹果AI战略的“心脏”。为了吸引他,meta开出了数千万美元乃至2亿美元的年薪,这一数字令人咋舌。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首批成员名单更是引人注目,11人中7位为华人,他们大多来自OpenAI和谷歌DeepMind,本科均毕业于国内顶尖学府,如清华、北大等。
这些华人科学家在AI领域的成就斐然。例如,毕树超,浙大本科出身,是GPT-4语音功能的关键开发者;常慧文,清华本科背景,主导了GPT-4的图像生成;林骥,同样清华本科,深度参与了GPT多个版本的研发;任泓宇,北大本科,在OpenAI负责训练团队的核心工作;赵晟佳,清华本科,是ChatGPT和GPT-4研发的核心成员。他们的加入,无疑为meta的AI研究带来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meta的挖角行动不仅限于上述人物。OpenAI多模态团队的核心人物Lu Liu和Allan Jabri,以及谷歌DeepMind负责Gemini模型思考后训练的关键人物杜宇、Tianhe Yu和王薇月等也被曝加入meta。这些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内的深厚造诣和卓越贡献,使得meta的AI团队实力大增。
扎克伯格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挖角华人科学家,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背景。随着AI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meta在AI方面的发展遭遇了瓶颈,Llama模型的表现未达预期,研发进度放缓,人才流失严重。因此,扎克伯格决定组建一支顶级团队来扭转局面,而华人科学家在AI领域的杰出表现自然成为了他的首选。
然而,这场挖角大战也引发了业内的争议。OpenAI的CEO奥特曼公开批评meta的挖角行为,认为meta并未真正挖走其核心顶尖人才,只是妥协于“人才名单的后半段”,并指出这种激进挖角可能带来的文化风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meta确实对OpenAI等公司的研发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扎克伯格的这次挖角行动,不仅是一场豪赌,也是meta在AI领域寻求突破的关键一步。它再次证明了AI领域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也凸显了华人科学家在全球AI产业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