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科技创新的热土上,一年一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再次拉开帷幕,吸引了全球科技界的目光。7月26日的下午,一场聚焦科学智能的盛会——“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合作论坛”在世博中心精彩上演,汇聚了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两院院士、行业领军人物及青年科研精英,共同探索科学智能的新边疆。
论坛上,一颗璀璨的新星——“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平台”正式亮相,与此同时,“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也惊艳登场,为科学智能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漆远,同时也是无限光年创始人,他阐述了对“星河启智”平台的愿景:将其打造为一个开放协同的科研基础设施,构建一个以科学家为核心的全方位AI赋能平台,让科学家们在科学智能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他形象地将科学智能2.0时代描述为科学家通过“AI望远镜”探索未知,这一智能体(Agentic AI)能够进行科学推理、动态决策规划及实验闭环,直击科学问题的本质。
漆远教授指出,科学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从“AI赋能科学”到“以科学家为中心”的转变。过去,AI科学家在物理、化学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是科学智能1.0时代的特征。然而,真正的科学繁荣需要更多领域科学家成为主角,他们拥有深厚的领域知识,却可能因AI技术门槛而受限。因此,“星河启智”平台的诞生,旨在打破这一壁垒,让AI成为科学家们的得力助手,共同迈入科学智能2.0时代。
“星河启智”平台致力于解决科学家在使用AI工具时遇到的各种难题,提供了从数据、模型、算力、实验验证到众研社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平台上汇聚了覆盖12个科学领域、超过4万个数据集、总量达12PB的高价值科学数据,并打造了“科学智能模型万能仓”,预置了200多个前沿模型,极大地降低了科学家使用AI的难度。
在算力方面,“星河启智”平台通过底层技术优化,实现了GPU与CPU算力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异构计算效率。这一特色智算平台能够为特定科研场景带来显著的加速效果,让原本耗时的计算任务在短时间内完成。
在促进数据流通和干湿实验闭环方面,“星河启智”平台同样展现出独特的优势。通过区块链技术,平台构建了科学数据生态,解决了数据权属和贡献计算的问题,激励科学家们共享数据。同时,平台还打通了干湿实验,实现了AI模拟预测与真实物理世界实验的无缝衔接,为科学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实验环境。
论坛上同步发布的“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是“星河启智”平台中的一大亮点。这一全球首个聚焦早期中华文明的AI大模型,由复旦大学、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与上海创智学院联合研发,整合了甲骨金文、方志舆图等海量史料,深度融合了复旦在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学术底蕴,成为人文学科研究的新助手。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吴力波表示,“早期中华文明多模态大模型”不仅是对中华文明源流的研究,更是为文明传承与互鉴构筑数字基座。这一模型通过多智能体工作流的形式,将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深度嵌入模型架构,创造了新的文科大模型范式。
“星河启智”平台与一系列垂直领域大模型的相互赋能,展现了上海在推动科学智能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顶尖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积累,协同新型研发机构的AI工程能力,上海正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攻坚重大科学与人文问题,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协作的全球科学知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