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智能体(Agent)技术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从MiniMax、商汤科技到阶跃星辰,各大企业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智能体产品,复旦大学更是携手多家科研机构,共同研发发布了伦理审查智能体“一鉴”。独立分布式云计算服务商PPIO也发布了国内首个Agentic AI基础设施服务平台,连人工智能大会本身也引入了智能体“Hi! WAIC”,为参会者提供智能化服务。
早在2022年,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崛起,专家们就预测智能体将成为AI领域的下一个热点。他们认为,智能体将作为普通人接触AI的“桥梁”,正如互联网时代的网页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如今,三年时间过去,这一预测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无疑成为了观察智能体技术发展的最佳窗口。
智能体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从最初的Agent,到AI Agent,再到如今的Agentic,智能体已经经历了多次迭代升级。据市场咨询机构高德纳预测,代理式人工智能(Agentic)将在2025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中占据首位,到2028年,将有15%的日常决策由代理式人工智能自主完成。智能体就像电脑中的“小黄人”,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小黄人”的数量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在Agentic阶段,只需一声令下,就能召集数百乃至数千个“小黄人”共同完成任务。
在MiniMax的展台上,一款名为MiniMax Agent的通用智能体产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当用户向它提出“设计一份卢浮宫导览PPT”的需求时,这款智能体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任务。生成的PPT排版灵活、视觉美观,绝非套用模板所能比拟。在介绍断臂维纳斯和蒙娜丽莎画像时,智能体还贴心地添加了讲解语音。MiniMax研发工程师缪宇航表示,MiniMax Agent具备强大的编程能力、领先的多模态能力以及开放的生态,这些能力使它能够像一个真正的人类团队一样理解复杂需求、感知多维信息并完成任务。
除了作为虚拟员工使用外,智能体技术还被一些企业玩出了“进阶版”。AI赋能内容创造公司特赞科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今年4月,特赞发布了首个商业研究多智能体atypica.AI。这款智能体可以根据用户的研究需求,从公开渠道自主浏览用户内容来构建多个智能体,然后模拟不同智能体之间的互动来产出内容。用户只需提出需求,稍等片刻就能得到一份由“小黄人”收集的基于真实社交信息的商业洞察、旅游设计和职业规划。
智能体技术的迭代速度甚至超过了每三个月升级一次的大模型。这主要得益于大模型的爆发。上海期智研究院学术带头人吴翼表示,在大模型爆发后,业内就预判了AI Agent的爆发趋势,这也是国内外大厂纷纷押注智能体的原因。PPIO智算营销副总裁刘峰认为,今年对智能体商业化至关重要。经过数年的发展,智能体的架构已经趋向稳定,即拥有计划、行动、工具和记忆四个模块。当架构稳定后,技术路线也开始固定,未来智能体的迭代将主要比拼“脑-眼-耳-嘴-手”的协同能力。
然而,智能体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安全问题。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表示,如果两家公司的员工都在调用智能体做工作报告,一家公司的员工询问另一家公司的财报信息,智能体能否守住秘密呢?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为了确保智能体的安全性,PPIO在大会上发布了国内首款兼容E2B接口的“Agent沙箱”产品。这款沙箱专为智能体执行任务设计,可实现不同智能体沙箱环境的完全隔离,从而避免数据泄漏和资源抢占冲突。
尽管智能体赛道熙熙攘攘,但相较于具身智能,智能体的投资热情略显平淡。除了AI大厂不断推出新品外,真正拿到大额投资的企业并不多,“爆款”更是难觅踪影。然而,这并不影响智能体技术对未来工作形态的改变。在未来,人们开展工作可能只需三步:确定任务目标、将任务交给不同的智能体完成、验收项目。在这个系统中,提出想法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