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开复博士的亲自站台下,一家明星创业公司在AI圈内掀起了波澜。年初,该公司宣布全面进军ToB市场,近日,他们终于展示了其战略的核心——一套企业级Agent操作系统,以及一项雄心勃勃的市场策略。
这项策略看似极具吸引力:首先,通过“一把手工程”直接与企业CEO沟通,确定顶层设计方案;接着,深度咨询团队介入,明确项目需求;最后,利用强大的Agent平台实现项目交付。据联合创始人马杰透露,他们已经开始为大型企业提供服务,项目金额巨大,且项目毛利率堪称行业顶尖。
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笔者却嗅到了一丝熟悉的气息。这所谓的创新策略,本质上不就是“PaaS平台+项目定制”的老路吗?唯一的不同,或许只是李开复博士的明星效应为其增添了几分光彩。但这条路,在传统软件时代就已步履维艰,如今即便披上了AI的外衣,就能改写命运吗?
笔者对此持谨慎态度。看似完美的策略闭环,实则暗藏四大隐患。
第一大隐患:人才瓶颈。定制化项目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技术平台再先进,也离不开交付团队的实力。李开复博士曾提及,他们的算法工程师会亲自出差,住在客户附近的酒店,以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这看似是极致服务的体现,却也是其软肋所在。AI领域的高级人才本就稀缺,随着业务扩张,项目数量激增,这种依赖精英突击队的模式将难以为继。
第二大隐患:期望泡沫。由李开复博士这样的行业领袖直接与企业CEO对话,无疑能大幅提升签单效率和客户信任度。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客户期望过高。售前阶段的大肆承诺,往往让交付团队在进场后面临巨大的“填坑”压力。更何况,该公司目前尚无成熟的标准产品,更多依靠方案和PPT打动客户。这种销售模式极易导致需求失真、膨胀,最终让交付团队陷入困境。
第四大隐患:战略傲慢。李开复博士认为,企业AI转型失败的原因在于执行层缺乏战略视野,中层管理者因担忧职权变化而抵触变革。因此,该公司的策略是自上而下,先搞定CEO,从顶层战略出发,再寻找落地场景。但在AI时代,这种策略可能行不通。AI的能力边界模糊,场景适配风险极高。一个AI项目的成功,关键在于场景是否足够收敛和简单。因此,AI项目落地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场景优先”,而非“战略优先”。该公司的策略看似高举高打,实则增加了AI落地的失败风险。
当然,该公司也拥有独特的优势——李开复博士的个人品牌和行业影响力。但商业的本质在于价值交付。ToB业务的成败,关键在于“交付”能否兑现“售前”的承诺。李开复博士强大的售前能力,是否会成为该公司的甜蜜负担,最终让其深陷交付泥潭?一切尚待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