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ETF江湖:基金公司角力,谁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时间:2025-07-30 20:29:23 来源:远川聊资管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年来,ETF市场看似热闹非凡,从年初的自由现金流产品到最近的科创债,新产品不断涌现。然而,深入探究后不难发现,基金公司正面临严峻的ETF留存挑战。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2日,今年上半年发行的164支ETF产品中,多达144支产品的份额出现了萎缩,其中113支产品的份额跌幅超过50%,仅有15支产品份额实现增长。

ETF市场“份额破发”现象的背后,首发资金结构成为关键因素之一。业内人士透露,尽管市场对指数产品的需求真实存在,但首发期间,基金销售渠道难以精准定位目标客户。因此,许多产品依赖“熟人网络”甚至自掏腰包完成首发,一旦锁定期结束,这些非目标客户的资金便自然流失。ETF作为工具理性产品,其份额变化直接受市场行情影响。

例如,上半年创新药板块上行,赚钱效应不仅留住了首发帮忙资金,还吸引了增量资金流入,使得相关ETF份额增长。然而,对于行业特征不明显或未赶上市场轮动的产品,如自由现金流、科创综指等,缺乏持续赚钱效应,市场热度过后,大多难以避免规模萎缩。

面对这一局面,不少基金公司试图借鉴消费行业打造“大单品”的思路,希望通过拳头产品占据市场一席之地。华泰柏瑞便是成功案例之一,其沪深300 ETF规模庞大,占公司ETF总规模比重高达75%,使公司ETF总规模排名全市场第三。但即便如此,华泰柏瑞也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早在2022年初,华泰柏瑞沪深300 ETF便位列同类产品第一,与华夏、嘉实和易方达的同类产品规模差距显著。然而,时至今日,四者间的规模差距已大幅缩小。易方达沪深300 ETF与华泰柏瑞的差距,已从2022年初的4倍以上缩小至如今的不足50%。这表明,规模分布越多样,基金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越强。

具有平台优势的基金公司,拥有更多空间和资源对其他家的“大单品”进行围剿。更低的产品费率、更多的资源投入,对于大公司而言,或许只是摊薄利润,但对于其他公司而言,则可能成为业务亏损的开始。大单品竞争优势薄弱的本质,在于ETF并非优秀的商业模式。ETF将艺术成分标准化,一旦锚定指数,便成为几乎无壁垒的工具,极易触发内卷。

基金公司之间的差异化竞争,集中在运营的不同打法上。其中,一种直观思路是将目标放在机构服务上。作为最大的资金增量,许多基金公司开始转化内部投研能力,通过为大客户提供市场观点和策略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和专业影响力,以此吸引机构配置ETF产品。也有基金公司基于高成长性行业进行布局,如嘉实基金针对大科技主题进行深度布局。

然而,由于产品持营如马拉松比赛,短期难以见效,部分基金公司在内部阻力和阶段性考核压力下,选择在见效更快的首发中发力。对于中部基金公司而言,ETF产品线布局大多不齐全,容易错失最佳运营窗口期。同时,运营考验公司内部协同能力,考核指标差异导致部门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进入ETF竞争下半场,真正考验基金公司实力的,是如何将有限资源投入更具价值的方向,实现全公司业务协同。这包括根据市场变化动态决策推广策略,针对目标人群制定营销策略,以及根据产业趋势开发新产品等。ETF业务同质化、护城河不深,每个细微差异都可能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最终在规模上被放大。

2025年以来,易方达掀起ETF改名潮,华夏、嘉实、华泰柏瑞等基金公司紧随其后,用基金公司命名ETF产品矩阵,赋予ETF品牌价值。这标志着ETF进入平台化竞争时代。ETF产品既需投研部门前瞻性布局,也需产品部门推动实现首批上市,还需营销部门根据市场变化动态决策。只有各环节都毫无短板的基金公司,才能在ETF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