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影视圈内的竞争异常激烈,但这份较量并非源于作品质量的普遍提升,而是各有各的苦恼。
电影市场方面,7月下旬的整体票房仅为4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缩水了近三分之一。这一数据无疑给电影从业者浇了一盆冷水。
电视剧领域同样不容乐观。备受期待的年代大戏《淬火年代》收视率未能达到预期,而另一部作品《桃花映江山》播完后,口碑也平平无奇。
在电影界,《哪吒2》之后,能够提振暑期档士气的佳作迟迟未能现身,市场陷入了一片沉寂。
然而,在短剧领域,情况却大相径庭。7月,一部名为《念念有词》的短剧上线仅5天,播放量便突破了10亿,两周内浏览量更是达到了20亿。业内人士预测,该片的单片分账收益将在8000万至1亿元之间。
短剧以低投入、高收益的模式,在经济上展现出了碾压长剧和电影的势头。这一变化,让不少习惯于用短剧打发时间的网友们大跌眼镜。
事实上,短剧市场的崛起早已有迹可循。去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就已经超越了电影市场,今年更是有望超过电视剧市场。
短剧曾一度处于影视鄙视链的最底层,但如今却像逆袭的爽文主角一样,迅速崛起,给传统影视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从去年开始,关于短剧赚钱的消息便不绝于耳。2023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370亿元,用户规模超过5亿,单部爆款作品的分账收入可达数千万元。
某知名短剧男演员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自己拍短剧一天的薪资与之前一个月的收入不相上下。短剧行业的薪资标准也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短剧的吸金力不仅在国内显现,国际市场上同样表现出色。一部由中国导演和团队制作的短剧,仅用3个月便收获了2500万美元的票房,目前票房已突破3500万美元。而这部短剧的制作成本仅为20万美元。
短剧的高投资回报率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一部标准短剧的制作成本约50万元,通过精准投流和分账机制,头部作品的投资回报率可达10倍以上。
相比之下,长视频平台的精品剧集由于制作精良、场景宏大,回报率一直不算太高。今年爆火的长剧《藏海传》创造了约6.3亿元的总收入,但因高昂的制景成本和投流费用,最终回报率稳定在2倍左右。
除了高回报率,短剧行业的风险也相对较小。大平台的S级项目往往策划周期长、投资巨大,一旦口碑崩盘,将给制片方带来巨大损失。而短剧则采用小步快跑的策略,一个篮子里只放一个鸡蛋,大大降低了风险。
随着资金和关注不断流向短剧,许多传统影视演员和导演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李若彤、刘晓庆等老牌演员在出演短剧后,对短剧行业的好感倍增。导演王晶也从短剧的反对者变成了支持者。
然而,短剧并非易拍之物。对传统影视从业者来说,短剧更像是一个分秒必争的效率工厂。拍短剧最大的困难在于台词量特别多,拍摄量大,且所有镜头都要一遍过。短剧对剪辑的要求也很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营造出紧凑的节奏和转折。
尽管短剧拍摄辛苦,但仍有不少演员和导演愿意投身其中。他们看中的是短剧市场的巨大潜力和高回报率。
随着市场的规范化,短剧平台的盈利模式也在逐渐改变。从传统的按集收费或按剧充值,转变为会员免费制,依靠广告植入和会员费盈利。这一变化使得短剧市场的蛋糕做得更大。
长剧平台在市场平稳后,也纷纷加入了短剧阵营。他们带着千万成本级的精良短剧和尽力压缩的工期,给短剧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然而,短剧的整体盈利逻辑与长剧不同,它更注重工业流水线的生产思路和快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能力。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私人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长剧需要长时间的沉浸和消化,而短剧则能在短时间内提供情绪价值。这或许正是短剧爆火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