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世博展览馆南门,人流如织,几乎将我淹没。一踏入这片科技的热土,一架巨大的飞机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眼球。飞机内端坐一人,周遭的观众纷纷猜测,其中一位男士自信满满地断言:“肯定是机器人,这可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高科技遍地。”
然而,飞机中的人似乎听到了这番议论,猛地动了一下身子。那位男士瞬间愕然,脸上的自信被惊讶取代,喃喃自语:“原来是个真人啊!”这一幕,仿佛映射出大众内心深处对机器人逼真模仿人类能力的深信不疑,以至于需要通过“不自然的举动”来验证其真实性。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舞台上,人类反而成了那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存在。
此次大会的热度非同小可,短短三天内,全网相关流量突破23.6亿次。据传,一位知名自媒体博主为了入场,不惜在门口苦等黄牛票。原价498元的通票被炒至2400元,单日展览票也从168元飙升至700元,一票难求。
如今,AI展览的技术展示愈发倾向于制造“哇哦效应”。步入场馆,人群主要聚集在具身智能展区。宇树机器人的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一场机器人拳击赛正在上演,观众层层叠叠,场面壮观。
一位具身智能公司的技术负责人透露,投资人常问他们为何不安排表演,担心展示过于单调。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对此回应:“这是行业常态,并非我们一家如此。”在宇树科技最新发布的视频中,Unitree R1展示了翻跟头、拳击、格斗等高难度动作,强调“先运动再干活”,运动的多样性是执行任务的基础。
机器人表演秀已成为行业标配。然而,除了这些表演型机器人,展会上也不乏实用型机器人,它们专注于精细操作,如抓取物品、运送货物、拧螺丝、倒咖啡等。
尽管光鲜亮丽,但技术瓶颈依然存在。力反馈技术尚未攻克“抓鸡蛋不碎”的难题,多数机械臂仍依赖预设轨迹,看似流畅的送零食背后,总有工作人员及时补位。在机器人展现自动化的高光时刻,仍需人工填补技术空白。
在排队领取盒饭时,我无意中听到身后的保洁阿姨用方言抱怨:“这些铁疙瘩要能帮忙收餐盒就好了。”不远处,一台捡垃圾的机器人正在运作,但它目前仅适用于空旷空间,既无法精细整理垃圾,也无法保证拿起垃圾时餐盒不滴水,显然还无法满足阿姨的期望。
在数字化日益普及的今天,人们对物理实体的AI兴趣愈发浓厚。屏幕与算法的互动已司空见惯,而一个能翻跟头的机器人却带来了可触摸的未来感。数字的虚拟性或许让人疲惫,尽管算法正在无形地改变世界,但我们依然渴望看到技术拥有具体的“身体”,哪怕这个身体目前只能用于拳击表演。
这种渴望在一位小红书博主的视频中得到了印证。他与机器人对视,机器人能敏锐捕捉他的表情变化并作出反应。在现场,有人掐机器人的脸时,它会瘪嘴、翻白眼,这种拟人化的交互让围观者惊叹不已。
在现场,我们还遇到了一家拥有类似技术的公司。其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机器人以有温度的交互为核心,模拟人类思维和表达习惯,适用于所有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场景。例如,在银行、运营商等场景,机器人能像专业理财经理一样销售产品,且因无推销意图而更显客观,这种“无功利性”反而提升了成交率。
银河通用展台的创始人王鹤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指出,中国正面临比劳动力成本更严峻的挑战——人口负增长带来的少子化危机。20年后,中国将面临指数级放大的劳动力缺口。作为14亿人口大国,既无法像日本那样依赖外来劳工,又难以承受劳动力价格飙升带来的社会成本。届时,如今低廉的外卖配送费可能飙升至几十元,整个服务业体系都将面临重构。
王鹤认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下头部企业年销千台的规模仅是起点。按三年十倍的增长率计算,十年后千万量级的人形机器人将有效补足劳动力缺口。这一过程并非取代人类,而是维持社会运转的必要选择。正如今天1万台机器人对就业市场毫无影响,但未来1亿台可能仍嫌不足。
在这场实体AI的狂欢中,保洁阿姨那句“这些铁疙瘩要是能帮忙把餐盒收了就好了”的抱怨,或许才是技术最终应回应的最朴素的生活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