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开发者社区中针对一款名为Cursor的AI编程辅助工具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众多开发者纷纷表达了对该工具使用体验的不满。一张由Stately.ai工程师David K分享的心情图,生动描绘了他在使用Cursor时的无奈与沮丧,迅速在开发者群体中引发了共鸣。
VibeCraft的工程师Carlos Galarza留言表示,他通过“威胁”模型和频繁切换使用模式,勉强减少了对Cursor的依赖。Web工程师Tom Byrer则分享了更为具体的遭遇:他指示Cursor安装某仓库的最新版本,结果却得到了一个六个月前的旧版,遗漏了六十多次更新。即便提供了GitHub和NPM项目的链接,Cursor依然固执地选择了四个月前的版本。
付费用户的不满情绪更是达到了顶点。一位名为“TeaPotential2110”的用户,早在一个月前便发表了长文控诉Cursor。他提到,Cursor的套餐不断悄无声息地更改,用户试验总是以“付出更多、得到更少”告终,信任已荡然无存。他详细列举了从Cursor初始发布阶段至今的使用历程,包括套餐内容的多次调整、隐形限流系统的引入,以及“无限套餐”悄然变为有限额的种种变化。
“TeaPotential2110”指出,Cursor的商业决策已经失去了社区的信任,导致用户大量流失。他认为,这种先慷慨积累用户好感,再不断收紧服务的做法,是“VC剧本”的快速播放版,迅速耗尽了用户的耐心和信任。他还提到,在英国等许多司法管辖区,将服务宣传为“无限”但实际设置硬性上限,可能违反消费者保护和虚假宣传法规。
资深开发者王晨(化名)向InfoQ表示,Cursor的种种变化反映了AI工具商业化探索的普遍困境。近期,Cursor从相对宽松的请求次数限制改为更模糊的速率限制,导致许多用户感觉服务质量明显下降。模型响应变慢、稳定性降低,被看作是引导用户升级或按量付费的手段。这种不透明的计费模式和体验上的落差,是用户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面对Cursor的不满声浪,部分开发者开始转向其他AI编程工具,如Claude Code。高级解决方案工程师Jacob Wolf表示,他已经取消了Cursor的订阅,全面转向Claude Code提问和使用智能体,同时利用OpenRouter处理内联操作和代码补全。独立开发者Kai也分享了从Cursor转向Claude的经历,并称赞Claude Code比Cursor强10%至30%,特别是在处理长时间和大规模任务时。
然而,并非所有开发者都选择了逃离Cursor。企业应用方瑞翔(化名)表示,他们目前仍在使用Cursor,并指定了Gemini模型。他认为,AI编程工具的核心是帮助开发者解决问题,花哨的功能并不重要。对于国内开发者而言,高昂的订阅费也是选择AI编程工具时的重要考量因素。技术发烧友和前沿探索者可能愿意为Cursor或Claude Code付费,但更广大的开发者群体则更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性能不断追赶的国产AI编程工具。
业内专家指出,Cursor等AI编程工具目前面临的问题源于大模型。Cursor本身不拥有底层大模型,需要向OpenAI、Anthropic等公司支付高昂的API调用费用。随着用户量激增,成本压力迫使Cursor调整定价策略,但这种调整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用户反弹。如何在API成本和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重建用户信任,成为Cursor当下的核心挑战。
TextQL创始人Ethan Ding则认为,采用“固定费率+高token消耗实用功能”的创业公司,基本都已处于“枪口之下”。随着AI能完成的任务时长不断翻倍,token的消耗量也呈现爆炸式增长。这可能导致创业公司因算力成本失控而被迫“平仓”。为了应对这一挑战,Anthropic等公司已尝试通过提高起步价、按负载自动切换模型、将部分处理下放到用户设备等方式降低成本,但依然无法阻止token消耗失控。
在AI编程工具市场,竞争正逐渐从单一的“工具功能战”升级为“模型能力战”与“生态平台战”的立体化竞争。王晨表示,一个AI编程工具若想脱颖而出,必须在模型能力、开发者体验、成本效益以及安全与合规等四个维度上构建综合优势。Ethan则从商业模式方面提出了可能的出路,包括从一开始就按用量计费、制造高切换成本以及垂直整合基础设施变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