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器人产业今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技术与智能化水平实现了显著提升,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一款名为“光子”的保姆机器人近期上市即受热捧,其功能多样,能为人们倒咖啡、斟茶、打扫卫生,甚至还能进行对话聊天。记者探访了“光子”的训练基地,发现这里模拟了家居、超市、工厂等多种应用场景,还配备了上百台数据采集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够记录“光子”的动作轨迹、误差和执行节奏,并将其存入数据库中进行反复训练。
为了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全国各地纷纷通过实际应用场景进行测试。在北京,一款机器人正在室外复杂环境中进行行走测试,它不仅能够轻松应对上坡和下坡,还能在摔倒后0.5秒内自主爬起,这一能力使机器人的“关节”灵活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个细分领域的应用测试场景。
不仅如此,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今年全面提速。在深圳的“机器人谷”,上游企业的触觉传感器可以直接供应给相邻的整机厂商,而3D视觉企业的仿真数据也能实时输入到大模型企业的训练系统中,产业链之间的协同效应日益增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产量分别实现了35.6%和25.5%的同比增长。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93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的相关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约45%。这些数字充分展示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