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暑期档电影市场,在不少人的观感中似乎显得有些沉闷,但回望去年此时,相似的悲观论调也曾弥漫,最终结果却并未如预期般糟糕。今年暑期档自6月1日延续至8月31日,共计92天,数据显示,直至接近60天节点时,才由《南京照相馆》这部影片带动了整体票房的回升。然而,即便如此,与近三年同期相比,今年的表现依然是最差的。
回顾往昔,春节档后电影市场的迅速降温与《哪吒2》带来的火爆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短视频平台用户数量的攀升,尤其是当红果短剧用户突破两亿大关,关于电影产业未来的讨论中悲观情绪日益浓厚。然而,在市场预期触底的时刻,新的生机或许正在悄然酝酿。
截至当前,暑期档已过三分之二,总票房达到75.28亿元,相较于2024年同期的84.18亿元及2023年的146.85亿元,差距显而易见。去年,受《抓娃娃》和《默杀》两部影片7月定档影响,6月市场稍显冷清;而今年,则直至《南京照相馆》7月底上映后,市场才显现出复苏迹象。目前,《南京照相馆》票房已突破18亿元,有望成为档期内唯一一部总票房达到30亿的影片,与2024年的《抓娃娃》相媲美。然而,除此之外,今年暑期档尚未有其他影片票房突破10亿元,仅有《浪浪山小妖怪》被猫眼预测票房可能达到9.52亿元。
尽管如此,8月的市场仍值得期待,尤其是尚未上映的《东极岛》。这部讲述二战期间中国渔民营救英国战俘的反战题材电影,不仅主创阵容强大,主演朱一龙的票房号召力更是多次得到验证。更重要的是,《东极岛》背后聚集了华谊兄弟、光线、中国电影、万达及北京文化等诸多大厂,被视为今年暑期档的“大招”。对于华谊兄弟而言,尽管未直接投资,但该片多次出现在其财报中;而北京文化则因同时押中《南京照相馆》和《东极岛》,有望凭借这两部影片扭转上半年因《封神2》失利导致的不佳财报;万达电影则通过投资《南京照相馆》和《长安的荔枝》,再加上《东极岛》的成功预期,成为暑期档的潜在赢家之一。中国电影同样表现不俗,主导了《南京照相馆》、参投了《浪浪山小妖怪》,且还有爱奇艺主投、成龙主演的《捕风捉影》待上映,有望成为黑马。
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从火热到冰冷的急剧变化。全国大盘票房达到292.31亿元,同比增长22.91%,观影人次亦增长16.89%,其中《哪吒之魔童脑海》贡献了154.45亿票房。影院生意再度成为香饽饽,上半年新建影院555家,同比增长9.3%。然而,第二季度全国票房仅为48.42亿元,同比下降34.74%,观影人次亦下滑34.6%。万达电影在财报中提到,市场处于近十年较低水平,影院经营再次承压。尽管如此,仍有公司在赚钱。
光线传媒无疑是上半年的赢家,第一季度净利润就超过20亿;万达电影以16.44%的院线票房份额位居全国第一,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在5亿元至5.67亿元之间,同比上涨超300%;横店影视上半年利润同比增长超一倍,预计达到1.8亿元至2.3亿元。相比之下,中国电影上半年预计亏损8000万元至1.2亿元;博纳影业因《蛟龙行动》票房惨败,预计亏损近10亿元。未能准确押中爆款影片却仍以出品、发行电影为主的公司,在当前市场中显得尤为被动。
上半年,院线成为除光线传媒外的最大赢家。尽管单个影院可能因第二季度市场惨淡而陷入亏损,但拥有相当规模院线的影视公司,如万达电影,在第一季度就已赚回整年的预期利润。相比之下,真正的电影制作、出品公司在市场中逐渐边缘化,如博纳电影在今年暑期档几乎毫无存在感。
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变化,电影公司开始寻求新的出路。当《浪浪山小妖怪》以黑马姿态崭露头角时,其电影角色的同款玩偶已在直播间热销。上海电影旗下的IP运营公司“上影元品”及其授权品牌正在积极售卖“浪浪山”IP的玩偶,同时,上美影业的经典IP如孙悟空、黑猫警长等角色形象的衍生玩具也受到追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影院端消费市场,电影票房受多方因素影响,无法稳定输出利润。因此,IP运营成为许多电影公司的下一步战略。
在上海电影节开幕论坛上,多位影视行业高管提到当前行业寒冬的自救策略,包括降低成本、提高项目质量以及向IP要收益。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表示,《哪吒2》的票房外收入远超票房本身,若非盗版影响,哪吒衍生品销售规模或可达上千亿。万达电影也在财报中强调IP价值运营,并与儒意控股共同入股了中国IP玩具公司第三名“52TOYS”。拥有多个经典角色的上海电影致力于建设IP全产业链开发运营平台;横店影视则在旗下院线影院引入潮玩品牌。IP的潜力巨大,涵盖游戏、玩具、主题乐园等多个领域,电影产业正在寻求向外拓展的生存之道,而执着于大成本制作、以爆款决定企业存亡的传统电影公司则面临市场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