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信息爆炸时代:朋友圈的“跟风式悼念”与深度认知的缺失

   时间:2025-08-08 10:56:51 来源:虎嗅APP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信息洪流席卷的当下,公众对于热点事件的反应速度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知名人士的离世,或许只需短短半小时,便能刷遍朋友圈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对于这位逝者,大多数人的认知往往仅局限于“略有耳闻”或是“似乎成就斐然”的浅显层面。

这似乎已成为一种社交常态,人们害怕自己游离于公共议题之外,即便是一部众人热议的电影,即便未曾观看,也要发表几句见解,以免显得自己格格不入。

但事实却是,以许倬云先生为例,他的学术贡献,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士大夫精神”的现代解读,唯有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他的《万古江河》或《说中国》方能领悟。同样,蔡澜的豁达人生,也深深镌刻在他的散文与访谈之中,绝非几个“人间值得”的标签所能概括。

问题出在,短视频与短平快内容盛行的当下,人们更倾向于碎片化地获取信息,而非通过系统化的学习来深化认知。于是,许多人通过“转发悼念”便完成了对一位名人的“认知旅程”,却从未真正触及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这背后,映射出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群体性的缅怀仪式化与深度精神连接的缺失之间的矛盾。我们正陷入一场空洞的仪式化精神消费,社交媒体的技术逻辑,将悼念转化为一种表演性行为,从而削弱了其内在的意义。

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这一现象的视角:人类社会行为的核心动力源自仪式化互动中产生的“情感能量”。名人离世时,社交媒体通过虚拟空间的聚集、话题热搜以及集体哀悼符号,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悼念仪式。用户通过点赞、转发参与其中,短暂地获得归属感。然而,这种仪式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身份表演,有人悼念是因为真正了解,有人则是出于致敬的考量,更多人则是跟风刷存在感。

当悼念成为一种社交符号,发布讣告的意义也从缅怀逝者转变为经营个人形象,展示文化素养、共情力或潮流敏感度,进而形成新的社交等级划分。

名人离世后,对于大众而言,更直观的意义在于,它为社交媒体带来了全新的、炙手可热的流量。短视频与算法推送将知识简化为“金句切片”,15秒的视频便能收割百万流量,而阅读一本《万古江河》或《时间简史》却需要数十小时。系统在无形中鼓励浅层参与,惩罚深度思考。

这种“浅尝辄止”的认知习惯,导致我们对许多事物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提到许倬云,只知道他是“历史学家”;提到蔡澜,只记得他“爱吃、通透”。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反而愈发贫瘠。

然而,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地看待这一现象。至少,朋友圈的转发让更多人知道了“许倬云”“蔡澜”的名字,哪怕只是留下了一个模糊的印象,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激发某人对他们书籍的兴趣。

我们悼念的,真的只是那个“不熟悉的名人”吗?或许不尽然。更多时候,这种表达背后,是对“被认可的价值”的向往。许倬云先生一生与病痛抗争却笔耕不辍,蔡澜活得通透洒脱,这些特质正是当下许多人渴望却难以企及的。转发他们的消息,配上“走好”二字,实际上也是对自己认同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一种表达。

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跟风悼念本身,而在于人们是否仅仅止步于此。如果转发之后,能够进一步了解这位逝者留下的思想遗产,哪怕只是翻开一本书读上几页,这种“悼念”便具有了更深层的意义,从社交表演转变为传播的起点。

这恰恰是这个信息时代的悖论所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接触到伟大的灵魂,却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