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众多机器人大会中,世界机器人大会以其鲜明的产业新动向吸引了广泛关注。记者深入探访后发现,人形机器人正逐步从炫技的舞台走向实际应用,迈向“泛化智能”的新阶段。
8月9日,记者踏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空前盛况。近百家上市公司携100余款全球首发新品亮相,展现了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生机。孔子在现场用古文与观众互动,屈原则以悲壮而豪迈的形象出现在众人眼前,这些生动的场景让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前景更加具象。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转型尤为显著,从“看得见”的技术展示到“用得上”的实际应用,产品特性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最初的“单一功能”到如今的“一机多能”,从“单机作战”到“群体智能”,技术维度也从机械式响应升级为“主动预判”,能力维度则从“精准高效”跨越到“泛化智能”。这一趋势成为了参展企业竞相追逐的新焦点。
在展区内,孔子造型的机器人与观众的互动尤为引人注目。尽管支撑系统仍有待完善,但其反应速度、眼神逼真度及表情适配等方面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屈原造型的机器人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其眼神中流露出的泪水与倔强,对话中蕴含的爱国与孤傲,让人不禁感叹技术的进步。据悉,这些产品将很快在教育等领域落地应用。
除了具身智能的展示,一些公司还推出了“离身智能”技术和产品。一家参展企业介绍,其机器人已具备“预判需求”的能力。例如,当客人提到口渴时,系统会自动送水,而无需等待明确指令。这种“具身智能+离身智能”的双引擎驱动模式,使机器人实现了从环境感知到闭环反馈的全链路智能化。
宇树科技无疑是本次大会上的明星企业。在上海WAIC的擂台赛中,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展现了惊人的灵活性和战斗力,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惊叹。此次大会上,宇树科技又推出了两款新品,一款四足机器人和一款人形机器人,再次吸引了众多目光。
陪伴机器人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记者发现,人形机器人的逼真程度已有显著提升,为其商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然而,尽管进展迅速,人形机器人仍面临智能体、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多重技术挑战,商业化进程仍需加快。
与此同时,工业级应用也在迅速扩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开幕式上透露,今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的地位。
展厅内,诺力股份与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联合研发的具身智能复合机器人“诺宝II号”正式亮相。该产品旨在守护高危作业,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生产环境。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高危作业机器人市场迎来了新的机遇。
视源股份的工业级四足机器人MAXHUB X7也首次亮相。这款机器人能够在复杂地形和严苛环境下稳定运行,适用于多种户外应用场景,展现了工业机器人的强大实力。
首程控股作为机器人产业的投资者,已投资了多家头部企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展品形态更加真实和立体,交互性显著提升。同时,展品的能力维度也从“精准高效”向“泛化智能”延伸,行业正从传统的硬件为主转向强调感知、认知、执行闭环的“类人智能”系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