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微软斥资17亿美元,购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粪便。
没错,你没有看错,这并非网络段子,而是确确实实发生的事情。微软的官方文件和合同中,白纸黑字地记录了这笔交易。而这里的粪便,并非单一的某种排泄物,而是混合了污水、人类粪便、动物粪便以及造纸厂废浆等物质的“大杂烩”。
更令人震惊的是,微软购买这些粪便的目的,既不是用作肥料,也不是为了发电,而是将其深埋于地下1.5公里处。这一举动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质疑:世界首富公司,为何要花费如此巨资购买粪便并深埋?
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一门与AI紧密相关的高科技生意。近年来,微软在AI领域投入巨大,Copilot、必应AI搜索以及OpenAI的ChatGPT等产品的背后,都有着微软的算力支持。然而,AI训练与运行的能耗极高,GPT-4等大模型的训练一次就要消耗五六千万度电,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微软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碳排放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微软选择了购买碳信用额的方式,以抵消其碳排放。他们与一家名为Vaulted Deep的生物科技公司合作,该公司将各种有机废物搅拌成生物泥浆,并高压注入地下岩层进行封存。这样做不仅可以阻止废物在地表腐烂释放温室气体,还能将有毒微量污染物一并封住。
微软与Vaulted Deep的这笔交易,涉及在2038年前处理掉490万吨的碳当量,总价高达17亿美元。然而,这并非一笔简单的环保支出。在美国的45Q税收碳信用机制下,微软可以获得每吨最高85美元的税收抵免。这一举动还提升了微软在资本市场的ESG评分,有助于吸引更多大资金和提升股价。
尽管如此,微软的这种“花钱抵消”方式也引发了争议。一些环保组织认为,真正有效的减碳应该从源头减少,而不是通过购买碳信用额来抵消。他们指出,AI业务的扩张速度远快于减排进度,全球科技巨头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碳焦虑。
微软花17亿美元购买粪便并深埋的举动,虽然看似荒唐,但实际上是整个AI产业碳焦虑的缩影。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能耗和排放问题日益凸显。科技巨头们纷纷开启“降碳军备赛”,承诺在特定年份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然而,如何在推动AI技术发展的同时,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