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线旅游平台(OTA)的定价策略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人们惊讶地发现,OTA并非仅仅通过调价助手来降低价格,其背后的操作远比想象中复杂。
有关部门近期与OTA进行了深入交流,焦点集中在OTA利用技术手段干预商家定价、毁约或加价、价格欺诈以及哄抬价格等行为上。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对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和经济利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事实上,OTA哄抬酒店价格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每年因此登上新闻热搜的次数不胜枚举。许多酒店商家在排查过程中发现,OTA擅自将房价上调,幅度各异。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OTA的结算模式,尤其是底价结算模式。
在底价模式下,商家与OTA事先确定一个结算底价,无论OTA最终售价多少,商家只能收到这个底价。这种模式下,酒店缺乏提价的动力,因为溢价部分全部归OTA所有。这不仅让酒店处于被动地位,还使得OTA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更令人震惊的是,OTA拥有一套不与商家共享的收益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精准分析某一区域的酒店需求,当供不应求或用户行为触发算法时,OTA便会自动调高价格。这种行为被形象地称为“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并非秘密,平台通过构建用户画像和行为轨迹分析,轻松识别出价格敏感度低的用户群体。消费者的历史消费记录、设备类型、搜索频次甚至停留时间,都成为定价的变量。在OTA的算法中,消费者被分为不同等级,溢价空间因此被最大化。
由于消费者很少使用多个设备进行反复比价,这种隐蔽的定价差异很难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很难形成有效证据。因此,OTA得以在不引起大规模反弹的情况下,悄然提高利润。
然而,监管部门对此并非一无所知,整治“大数据杀熟”已成为常态。尽管OTA从未公开承认这一行为,但其在市场上的操作已引起广泛不满。
旅游旺季本是目的地创造GDP的黄金时期,但OTA却利用垄断优势和流量优势,通过技术控价和大数据杀熟,不仅将利润全部收入囊中,还将税收转移到其他地方。更糟糕的是,这种行为给目的地在全网留下了“宰客”的骂名。
OTA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对目的地旅游形象的严重损害。它们像土匪一样掏空游客的钱包,像买办一样转移利润,最后拍拍屁股走人,还给目的地泼一身脏水。目的地辛辛苦苦引流,却被OTA“杀鸡取卵”,甚至顺手把鸡窝也给点了。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目的地未来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防范OTA偷走GDP。毕竟,OTA顶着“科技创新”的光环,干的却是“数字劫匪”的勾当。它们不仅偷走经济成果,还能写出“获奖感言”来恶心目的地。
在一张流传甚广的报告中,OTA宣称某目的地暑期旅游表现优异,杀进了暑期国内游热门城市前五,7月暑期旅游订单量同比暴涨174%。然而,这份报告非但没有为OTA赢得赞誉,反而引发了更多质疑。是靠涨价“杀进”热门榜,还是热门榜都在OTA的反向调价名单里?游客的热情越高,OTA的“刀子”磨得越快,割肉效率也越高。
对于目的地而言,防范OTA的不正当行为已成为一项新的任务。它们需要更加警惕和聪明地应对这些“数字劫匪”,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旅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