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中国酒店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风暴,呈现出显著的“冰与火”对比景象。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酒店价格飙升,直逼甚至超越了冬季热门旅游地三亚的水平,而另一边,不少沿海城市的酒店价格却大幅下跌,跌幅超过千元。
通常,冬季的三亚因气候温暖而成为避寒胜地,酒店价格随之水涨船高。例如,海棠湾的亚特兰蒂斯酒店,房价从最低3680元到最高97999元不等,尽管这样的高价房型并非大众首选,但五星级酒店如三亚福朋喜来登和三亚绿衫壹居度假酒店,仍有亲民价格的选择,大床房和双床房起价分别在974元和839元左右。
然而,今夏的酒店价格却打破了常规。宁夏中卫的沙漠钻石酒店以其独特的沙漠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价格因此水涨船高。星钻客房价格高达8980元,星钻套房更是攀升至10980元,蓝钻套房更是惊人地达到了29800元,即便包含了接送、旅拍和门票等套餐服务,这样的价格依然令人咋舌。相比之下,拥有相似沙漠景观的新疆和内蒙古等地的酒店,价格区间仅在3500至4500元之间。
与这些高价酒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沿海城市的酒店价格普遍下跌。以山东日照为例,今年暑期,日照的酒店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0%至30%不等。在预订平台上,随处可见海边酒店推出的暑期特价优惠,部分五星酒店的价格甚至低至200多元。
这种价格的两极分化现象,其根源在于市场供需的不平衡。高价酒店往往依托稀缺资源,如独特的沙漠景观或小众体验场景,满足了游客对个性化、差异化旅行的需求。随着旅游方式的转变,从简单的打卡式观光到深度体验式度假,愿意为独特体验支付溢价的游客群体日益扩大,支撑了这些高价酒店的定价策略。
另一方面,沿海城市的酒店则面临着需求分流的问题。夏季是海滨旅游的旺季,但青岛、威海、大连等同类型海滨城市之间的竞争激烈,加上出境游的持续走强,尤其是近程亚洲国家成为热门目的地,使得部分沿海城市的酒店需求被分散。若当地缺乏独特的景观或文化IP,酒店只能通过降价来吸引游客。
酒店的定位和供给策略也是导致价格差异的重要因素。高价酒店通过提供高端配套和增值服务,如专属旅拍、私人定制行程等,打造高价值感。而部分沿海酒店则因供给过剩,同质化严重,只能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地域资源的稀缺性同样影响着酒店的溢价能力。宁夏中卫的沙漠景观虽然与新疆、内蒙古相似,但因其开发程度和景观独特性,形成了差异化优势,吸引了大量游客,定价自然水涨船高。而沿海城市的海滨资源相对大众化,稀缺性不足,难以支撑高房价。
游客的分层也加剧了价格的分化。高收入游客更注重独特性和私密性,对价格敏感度低,愿意为体验付费。而普通游客则更关注住宿成本,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目的地,这迫使部分酒店不得不降价以吸引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