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于国新办举办的一场聚焦“十四五”规划实施成果的发布会上,国家数据局详尽介绍了中国在数字中国建设方面的显著进展。据官方披露,中国的算力总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彰显出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实力。
为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国家数据局计划推出一系列新举措。今年,该局将推出数据产权等十余项制度,旨在构建更加完善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同时,国家数据局还计划部署一批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试点,并预计在年底前将数据流通节点城市数量扩展至约50个,这将极大地促进数据的流通与应用。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的成就尤为突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指出,数据在推动“人工智能+”进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特别是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对于提升AI模型的性能至关重要。以医疗健康领域为例,通过利用标注的医学影像高质量数据集,模型的疾病诊断准确率能够提升15%以上。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已建设超过3.5万个高质量数据集,总体量超过400PB,相当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的140倍。
随着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数据交易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截至6月底,各地高质量数据集累计交易额接近40亿元,数据交易机构挂牌的高质量数据集总规模达到246PB。中国在人工智能专利数量上占据全球60%的份额,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
为了持续推进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国家数据局将采取体系化布局,加速打造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的数据高地。刘烈宏强调,中国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国家对数据工作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作为首个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国家,中国通过多项措施促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强调“人工智能+”行动与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和推广的紧密结合。
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国家数据局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推动海量数据优势转化为国家竞争新优势。去年以来,中国不断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加快数据市场培育。去年推出了包括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在内的21项政策,今年还将推出数据产权等多项新制度。
与此同时,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也在加速推进。目前,已建成包括北上广深杭等25个城市在内的城市节点,布局了16个省(区、市)的数据基础设施架构,并在7月底实现了全面互联互通。预计到年底,数据基础设施节点城市规模将扩大至约50个,覆盖80%的省(区、市),为数据的规模化跨域流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数据市场软环境建设方面,国家数据局积极推动数据交易机构的优化布局和整合,实现了数据产品的“一地上架,全国互认”。国家数据局还深入推进“数据要素×”行动,带动更多主体参与数据市场建设。仅在今年二季度,主要数据交易机构新增供需主体就达到2600多家。
“十四五”期间,中国数智技术的加速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方式。目前,中国网民数量达到11.2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9.7%。智慧医疗服务不断扩面提速,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数字教育实现扩容升级,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社保扩围增效,全国10.7亿人领用电子社保卡,覆盖75%以上人口。数字养老服务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促进了养老服务资源的供需高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