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AI)时代,数据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近日,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算力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位。
据统计,截至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已超过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更是达到了5.86万亿元,与“十三五”末期相比,实现了117%的惊人增长。全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预计在2024年将超过16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这些数据无疑彰显了数据产业的蓬勃生机。
在数据产业的广阔蓝海中,隐私计算和数据要素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最新报告,2024年中国隐私计算平台市场规模将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10.1%。这一增长趋势预示着隐私计算技术在保护数据安全的同时,也为数据的合规流通和价值挖掘提供了有力支持。
张向宏还提到,尽管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目前在共识方面仍存在挑战。不过,从认识到理论再到实践,数据基础设施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快速进步。未来,仍需要不断探索其价值,并解决互联互通、平台搭建等问题。
在谈到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数据要素时,张向宏表示,这两类数据目前都是世界性难题。非线性的公域数据和缺少泛化性的数据,以及Agent智能体在机器人中的知识能力,都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机器人在被绊倒后无法自行爬起,需要大量力觉、嗅觉等数据支持,但如何从底层数据采集、清洗、处理并利用这些数据,仍是一个巨大挑战。
蚂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安全官韦韬也对此发表了看法。他认为,AI大模型虽然强大,但目前仍无法与真实世界交互,无法获得真实反馈。具身智能需要从基础数据进行训练和反馈学习,与环境交互,形成强化学习和迭代数据。如果没有这些过程,具身智能就只能停留在人类知识总结和模仿的层面,无法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
在活动上,蚂蚁密算与中电数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产学研机构共同发起了“隐语·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社区”。该社区将逐步覆盖隐私保护计算、可信数据空间等六大技术路线,并形成多技术路线的融合。未来,将通过开源代码、共建标准和共创场景,为多个领域提供一站式、可验证、可互联的数据流通技术底座。
韦韬介绍,蚂蚁集团自2016年起投入隐私计算技术研发,能力涵盖全栈可信技术、多方安全计算等领域,并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蚂蚁密算自2022年7月起,已将可信隐私计算的核心技术全部开源。目前,“隐语”社区已链接全球超2万名开发者、6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并在多个领域进行产业落地。
IDC中国市场高级分析师洪婉婷表示,大模型正驱动隐私计算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在生成式AI和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双重驱动下,隐私计算市场延续增长态势,技术应用从合规驱动转向价值创造。对于技术提供商而言,技术路线分化与场景适配性成为竞争关键。
韦韬还提到,可信数据空间并非单一场景,而是平台服务。蚂蚁密态可信数据空间包括底层密态计算枢纽和上层密态可信数据空间两层,为行业提供基于技术信任的数据融合应用服务平台。随着企业对可信数据需求的不断增加,蚂蚁密算相信未来整个企业数据空间也能取得突破,保证客户数据合规使用和落地。
蚂蚁隐语总经理王磊表示,数据要素赛道的核心是围绕数据价值展开的。要发挥数据的乘数效应,必须形成可以进行数据融合的数据流通网络。蚂蚁愿意持续投入前沿技术研发,坚持开源,与伙伴们共同做大数据要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