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无印良品”商标争议的热议,意外引发了一场关于品牌名称读法的趣味讨论。网友们就MUJI的正确发音展开了热烈探讨,是读作“miu鸡”,还是更接近“母鸡”的音?
MUJI,这个源自日本的极简生活品牌,其名称背后的故事其实颇为简单。MUJI在日语中写作“無印良品”,罗马音为MUJIRUSHIRYOUHIN,简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MUJI。按照日语发音,MUJI更接近于“mu(一声)ji(轻声)”,尽管“母鸡”的读法略显俏皮,却也因易于记忆而被不少人接受。
对于外国品牌的中文读法,消费者们往往有着自己的理解。MUJI的发音困扰并非个例,许多国际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面临着名称本土化的挑战。以运动品牌adidas为例,其英文发音为[əˈdiːdəz],中文音译为“阿迪达斯”,既保留了原发音的特点,又易于中文环境下的传播。
品牌名称的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策略。有的品牌选择直接音译,如DIOR译为“迪奥”,LOUIS VUITTON译为“路易威登”,这些名字本身并无特定含义,但音译后的中文名称简洁易记,符合中文发音习惯。而有的品牌,则在音译的同时,巧妙融入品牌内涵,如日本品牌优衣库(Uniqlo),其中文名不仅发音相近,更通过“优”字传递出品质上乘的信息,与品牌定位相得益彰。
然而,并非所有品牌都热衷于在中文环境中展示其中文名称。在耐克、阿迪达斯、lululemon等品牌的门店招牌上,中文名往往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简洁的英文标识或品牌logo。这种做法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品牌策略。外国式品牌名自带的陌生感,有助于塑造品牌的国际化形象,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购买欲望。
当然,并非所有外国品牌都追求这种距离感。对于一些贴近大众生活的品牌而言,将外国品牌的“洋身份”与本土化相结合,或许更为重要。如法国超市品牌家乐福,其招牌上中文与英文并存,甚至中文更加显眼,这种做法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传递出亲切、友好的品牌形象。
归根结底,品牌名称的选择,旨在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促进消费。然而,真正决定消费者选择的,还是产品的品质、性价比以及品牌所传递的价值观。因此,无论是追求国际化的高端品牌,还是注重本土化的亲民品牌,都应在品牌名称的策划上,找到与自身定位相契合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