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季,极端高温席卷全国,多地气温飙升至40℃以上,不仅让空调不堪重负,也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商丘某小区,一辆未充电的新能源车突然自燃;贵阳街头,一辆新能源车发生轻微碰撞后瞬间爆燃;上海某充电站内,一辆出租车在众目睽睽之下化为火球。这一系列事件,让此前“燃油车应淘汰”的呼声在焦糊味中逐渐消散。
面对高温下的安全隐患,工信部虽已要求车企加强电池温度监控,但市场乱象依旧。据统计,30%的新能源车火灾源于违规的飞线充电,而劣质充电器导致的电池极板腐蚀问题,同比激增67%。
市场的风向悄然转变。尽管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40%,但二手车市场已初显端倪。一辆仅行驶3年的特斯拉Model 3,二手价值已缩水至原价的52%,远低于同级别燃油车的58%。消费者购车观念发生转变,一项调查显示,62%的潜在购车者将“高温下的安全性”视为首要考虑因素,超越了续航和智能驾驶等传统关注点。
车企亦开始积极应对。比亚迪对刀片电池系统进行了升级,增加了20个温度监测点;蔚来推出了“电池健康度评估”服务,承诺电池衰减超过20%即免费更换;某新兴品牌,曾宣称“电动车无需关注温度”,如今也默默为新款车型加装了双循环冷却系统。
高温如同一面放大镜,将新能源车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续航里程的堆砌、智能配置的夸大宣传,在电池安全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中国汽研专家张菊指出:“缺乏安全基础,任何技术创新都如同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