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永辉超市学胖东来模式,缘何转型之路越走越亏?

   时间:2025-08-23 00:03:33 来源:蓝鲸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永辉超市,曾被誉为零售业的佼佼者,凭借其生鲜供应链的独特优势,在国内市场迅速扩张,构建起庞大的线下商超帝国。然而,最新的财报数据却揭示了这家巨头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2025年8月20日,永辉超市公布了上半年的财务报告,数据令人震惊。营收仅为299.48亿元,同比大幅下跌20.73%;净利润更是由盈转亏,从去年同期的盈利2.75亿元转为亏损2.41亿元。这份成绩单无疑给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永辉超市将业绩下滑归咎于2024年下半年启动的“深度转型”。公司表示,正在学习胖东来模式,为此大刀阔斧地关闭了227家门店,并推进商品供应链改革。然而,这一系列举措是否真的只是转型的阵痛,还是永辉被胖东来模式“误导”了?

事实上,永辉超市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4年5月,永辉创始人张轩松亲自前往胖东来总部“取经”,随后公司内部确立了学习胖东来模式的转型方向。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永辉却走上了一条激进的道路。

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永辉迅速关闭了长期亏损的门店,仅在2025年上半年就关闭了227家。这种“断臂求生”的做法虽然短期内减少了亏损,但也直接导致收入锐减。财报显示,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关闭长期经营亏损门店以及门店调改期歇业。尽管调改后的门店收入较同期有大幅增加,但仍无法弥补因关店带来的收入下降。

与胖东来的“精耕细作”相比,永辉的闭店策略显得过于草率。胖东来在门店布局上始终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每家门店都经过精心培育,辐射范围精准覆盖周边客群。而永辉则因前期盲目扩张,门店选址和运营策略同质化严重,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大量门店便陷入亏损。在学习胖东来模式的过程中,永辉没有深入分析自身问题,而是简单粗暴地选择关闭门店,导致营收规模大幅萎缩。

在商品供应链方面,永辉同样遭遇了挫折。为了实现“品质零售”,永辉加速推进供应商裸采模式,并精简了大量供应商。然而,这种改革短期内直接导致综合毛利率下降。胖东来的供应链优势建立在与供应商长期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而永辉却在没有建立起深度合作机制前强行推进裸采和精简供应商,导致优质供应商流失,商品品质波动。

同时,永辉还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门店调改。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有124家门店完成调改并重新开业。部分门店调改后销售额大幅增长,但整体数据却显示调改门店的收入增量无法弥补闭店带来的损失。永辉在宣传中将调改门店描绘成学习胖东来的成功样本,但实际走访发现,许多调改门店只学到了胖东来的“皮毛”。商品结构调整不够精准,自有品牌建设滞后,新引入的商品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线上业务方面,永辉声称线上业务较去年同期减亏3475万元。然而,深入分析后发现线上营收仅占整体营收的18.33%,且未披露同比增速,不排除营收下滑的可能性。同时,自营到家和第三方平台的日均单量规模较小,难以支撑整体业绩。线上业务的减亏可能更多是因为削减了运营成本,而非实现了真正的业务增长。

永辉超市此次转型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战略层面的迷失。在新零售浪潮下,永辉原本有机会凭借庞大的线下门店网络和生鲜供应链优势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生态。然而,在看到胖东来在区域市场的成功后,永辉盲目跟风,放弃了自身的战略探索。在转型过程中,永辉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深度挖掘和强化,导致生鲜供应链投入未能有效转化,商品运营失控。

与胖东来相比,永辉在规模、区域布局和市场定位上存在巨大差异。胖东来深耕河南市场,凭借区域深耕和品牌口碑积累实现了高溢价和高复购。而永辉作为全国性连锁商超,试图用一套模式复制胖东来的成功,却忽略了不同区域的消费习惯和市场竞争格局差异,导致转型“水土不服”。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