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智行,这家由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联手打造的互联网汽车“先行者”,近日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由德意志银行、中金公司及国泰君安国际共同担任保荐人。然而,在其寻求资本市场青睐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份并不亮眼的成绩单——过去三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累计净亏损高达41.83亿元人民币。
这份沉甸甸的财务数据,无疑为斑马智行的IPO之路增添了几分不确定性。它不再是一场庆祝胜利的盛宴,更像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较量。斑马智行,这个曾被寄予厚望引领汽车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明星企业,如今正与时间赛跑,急需资本市场的资金注入,以维持其在智能汽车软件领域这场资本密集型“军备竞赛”中的地位。
斑马智行此次IPO的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强研发投入、提升市场份额、拓展全球业务、支持潜在的业务收购及补充运营资金等。这些用途背后,透露出公司对资金的迫切需求。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与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规划息息相关。此次分拆上市,是阿里巴巴“1+6+N”组织变革的产物,旨在将业务拆分为更敏捷、更独立、能自负盈亏的集团和公司。对于斑马智行这一长期亏损的非核心业务,让其独立面对市场,接受公开市场的检验和融资压力,无疑是阿里巴巴更为理性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斑马智行的分拆上市与阿里巴巴撤回菜鸟IPO的决定形成了鲜明对比。菜鸟作为阿里电商生态的核心物流支柱,阿里巴巴最终选择回购股份,彰显了对核心资产的掌控力。而对于斑马智行,阿里巴巴则选择了放手,让其独立走向市场。
此次分拆完成后,阿里巴巴的持股比例将从目前的约44.72%降至30%以上,斑马智行将不再是其并表子公司。这一股权结构的调整,意味着斑马智行每年超8亿元的巨额亏损将不再直接冲击阿里巴巴的合并财务报表,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隔离。然而,斑马智行的财务压力依然巨大。从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规模徘徊在8亿元左右,而净亏损却持续保持在8亿元以上。面对每年近10亿元的研发消耗和经营亏损,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已所剩无几。
斑马智行所在的智能座舱赛道,被誉为汽车的“第二引擎”和“大脑”,是科技与汽车巨头们竞相争夺的战略高地。然而,斑马智行却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华为等竞争对手提供了包括芯片、硬件、操作系统、云服务和应用生态在内的全栈式解决方案,这种垂直整合的能力是斑马智行等以软件为核心的企业较难突破的。另一方面,整车厂正在加速向软件公司转型,将核心软件的开发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使得斑马智行的潜在客户群体不断萎缩。
意识到单纯的操作系统已不足以构筑护城河,斑马智行果断地将战略重心转向AI。2024年9月,公司正式发布了全新的智能座舱AI技术品牌“元神AI”,标志着其从OS供应商向AI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全面转型。这一转型不仅为公司带来了新的技术领先优势,也为其商业模式的重塑打开了新的大门。斑马智行正在从“卖软件”向“卖服务”转变,通过SaaS订阅收费、车内应用商店收入分成及基于用户数据的增值服务等模式,寻求更可持续、更高毛利的商业模式。
然而,斑马智行的转型之路依然充满挑战。它必须尽快证明自己具备盈利能力,彻底扭转研发投入远超收入的失衡局面。同时,它还需要将“元神AI”的技术领先优势高效地转化为市场份额和收入。在华为生态的强大挤压和整车厂自研浪潮的冲击下,斑马智行必须找到并守住自己作为独立软件供应商的独特价值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