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领域,一家被誉为“中国版英伟达”的企业——海光信息(688041.SH),近期在资本市场上大放异彩。
8月22日,海光信息的股价迎来“20CM”涨停,公司总市值一举突破4325亿元大关,刷新历史新高。回望2022年,其市值尚不足900亿元,短短三年间,市值增长了四倍有余。公司股东户数约为3.5万户,若这些股东自持股以来未曾减持,每户平均盈利已接近976万元。
海光信息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市场对AI芯片自主可控的强烈预期。在国内,华为、海光信息和寒武纪被视为最有潜力挑战英伟达的三家企业。然而,华为尚未上市,已登陆A股的海光信息和寒武纪中,海光信息因其在技术、生态及商业化方面的优势,显得尤为突出,具备了一定的稀缺性。
在技术层面,英伟达的高端产品A100和H100均对中国市场实施禁售,仅提供“减配”版本H20。而H100的性能更在A100之上。在华为、海光信息和寒武纪三者中,华为的昇腾910C已量产,性能接近英伟达H100;海光信息正研发的“深算三号”则有望追平英伟达A100,同时,海光信息的生态优势显著,国内90%的政务软件基于x86架构开发,海光芯片无需重构即可适配;寒武纪的最新思元590芯片性能则接近英伟达A100的80%。
商业化方面,海光信息的进展同样令人瞩目。自2021年实现盈利以来,其利润持续增长,2024年净利润预计达到19.31亿元,是2021年(3.27亿元)的六倍。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达到54.64亿元,同比增长45.21%,净利润12.01亿元,增长40.78%。相比之下,寒武纪去年四季度才实现盈利,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1.11亿元和3.55亿元,仅为海光信息同期的46%和70%。
海光信息的另一大利好是其与中科曙光的合并计划。2025年6月9日,海光信息发布重组预案,计划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中科曙光,打造一家实力更为雄厚的“新海光信息”。这一合并将整合双方在AI芯片设计、高端计算、存储及云计算等领域的优势,为赶超英伟达奠定坚实基础。
近期,海光信息的股价上涨势头加速,8月内最大涨幅接近40%。这一上涨趋势的背后,除了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外,还与一系列“突发事件”有关。7月31日,网信办约谈英伟达,要求其就H20算力芯片“后门”问题进行说明并提交证明材料。这一系列事件进一步提升了国产替代的紧迫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新媒体账号报道,美国曾在AI芯片“后门”问题上有一整套系统性的考虑,而英伟达H20芯片不仅不环保、不先进,还存在安全隐患。近日,又有消息称英伟达已指示关键零部件供应商暂停与H20芯片相关的生产。这一系列事件无疑对海光信息等国产AI芯片厂商构成重大利好。
然而,尽管海光信息的股价和市值不断攀升,但其估值也已处于较高水平。最新市盈率已达到189.76倍,而英伟达在美股市场上的近五年平均市盈率仅为77.78倍。面对如此高的估值,市场不禁要问:海光信息真的能赶超英伟达吗?尽管答案尚不得而知,但估值泡沫已经显而易见。同时,英伟达也不会坐以待毙,其今年三季度即将推出新产品GB300,后续还有更先进的Rubin Ultra。海光信息想要赶超英伟达,仍需付出巨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