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领域迎来了显著加速。从7月底至8月中旬,中国星网GW星座在短短二十余天内,成功将五组低轨卫星送入太空,发射频率从以往的每月1-2次大幅提升至每3-5天一次。截至目前,GW星座的累计发射卫星数量已从7月前的34颗增加至72颗,这一连串的快速发射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据国内分析机构指出,星网计划正步入密集的发射阶段。与此同时,海外媒体也评论称,此举标志着中国在与SpaceX星链的竞争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据悉,相关部门预计将在年内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这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商业运营的序幕即将拉开。一位卫星互联网领域的资深专家表示,尽管牌照的发放意味着商业运营的第一步,但要达到星链那样的服务水平,仍需大约2至3年的时间。
GW星座和千帆星座是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两个大型低轨卫星星座项目,分别由中国星网公司和具有上海国资背景的上海垣信负责运营。根据规划,GW星座和千帆星座的组网卫星总数将分别达到1.3万颗和1.5万颗。自2024年以来,中国星网已多次成功发射高轨和低轨卫星,标志着其正式进入批量组网阶段。
特别是在2025年上半年,虽然中国星网的发射节奏相对较慢,平均每39天发射一组卫星,但自7月起,其发射速度显著加快。在7月27日至8月17日的短短22天内,连续完成了5批卫星的发射任务,这一前所未有的速度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提速的背后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驱动。
一方面,为了满足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定,确保在提交星座计划后的第9年内发射总数达到10%的卫星,以避免项目被削减或取消。另一方面,中国星网可能计划在今年完成一代星座的组网工作,以满足外交等核心领域的需求,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可使用自主的卫星互联网系统。
与此同时,卫星互联网牌照的发放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今年7月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提出,要优化卫星通信业务准入,以推动信息通信业的高质量发展。据透露,工信部将在近期向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正式颁发卫星互联网牌照,这将进一步推动电信运营商拓展新兴业务范畴,寻找新的增长点。
在电信运营商中,中国电信多年来独家运营我国自主建设的天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并已推出手机直连卫星业务。中国移动也积极布局卫星领域,发射了天地一体低轨试验卫星,并搭载了支持5G天地一体演进技术的星载基站。中国星网和上海垣信作为卫星互联网设计建设运营的骨干企业,预计也将获得卫星互联网牌照。
然而,即便牌照落地,也只是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商业化的起点。距离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接入卫星互联网的需求,可能还需两三年时间。参照马斯克的星链计划,SpaceX在累计发射800多颗星链卫星后,才开始向公众用户开放卫星互联网服务的测试申请,并在发射1800多颗卫星后正式转为商用。因此,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全面商用仍需时日。
在当前阶段,我国主要依赖高通量卫星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如亚太6D和中星26号等。这些卫星主要面向特定行业提供高速宽带网络通信和互联网接入服务。尽管基于高通量卫星的卫星互联网服务并非面向所有普通消费者,但它已在户外旅游、应急通信等特定场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的逐步成熟和商用,用户将有望随时随地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卫星互联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