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位消费者在网络上发声,对航旅纵横APP上推出的“惊喜数字”活动表达了强烈不满。该活动宣传称,只要航班起飞延误时长等于一个随机设定的数字分钟整,即可获得300元津贴,但消费者在购买后发现,这一理赔条件极为苛刻。
来自广东的陈女士抱怨道:“在航旅纵横值机时,突然弹出一个提示,说延误21分钟可以获赔300元,费用仅需9.9元。结果搞了大半天才发现,必须延误21分钟整才行,这不是在卖彩票嘛!”陈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许多网友纷纷跟帖,表示自己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
记者调查发现,航旅纵横APP上的这一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航班延误保险。该保险产品由南航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提供保险经纪服务,由阳光财险承保,中航信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即航旅纵横)作为投保人,参与活动的用户则作为被保险人。活动规则显示,每天会随机设定一个数字,若航班起飞延误时长恰好等于该数字分钟整,用户即可获得300元津贴。
然而,消费者在购买该保险产品时,往往被页面上醒目的“300元津贴”所吸引,而忽略了关键的“=整”字限制。许多消费者在购买后才发现,理赔条件极为严格,必须分钟不差地等于设定的数字,才能获得津贴。这一“概率为零”的理赔条件,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吐槽。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类“精确到分钟”的延误险,看似是一种娱乐营销手段,但实际上在法律、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保险本质上都存在严重争议。他认为,监管层需要明确界定这类产品的边界,行业也必须坚守诚信底线。
记者亲身体验了该活动,以9.9元的价格投保后,获得了8月30日的惊喜数字15。投保页面设计色彩鲜艳,以醒目的红色字体标注了“300元津贴”,而关键的“=15分钟整”则使用了相对较小的字体,且颜色与背景对比不明显,确实容易被人忽略。
朱俊生指出,从消费者习惯和认知逻辑出发,大多数人会自然理解为“延误超过一定时间”即可理赔,而不会注意到“分钟不差”的限制。若平台在营销时刻意强化了“惊喜”元素,而弱化了这一限制,就可能构成《广告法》上的“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在此情况下,平台和相关保险公司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京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雷博也表示,从统计学角度看,航班延误时间恰好等于某个特定数字分钟整数的概率极低。他认为,这种设计利用了消费者的“惯性思维”和“信息忽略”,将消费者的认知偏差当作盈利手段,不仅损害了个体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交易秩序。
记者在市场上调查了其他旅行平台的延误险产品发现,绝大多数延误险都采用区间理赔设计,如“延误超过2小时赔120元”等。相比之下,航旅纵横的“惊喜数字”活动显得格外苛刻和不近人情。
朱俊生认为,保险的本质是风险共担、损失补偿。这种“精确到某一分钟”的触发机制,使理赔概率接近于零,几乎丧失了风险分担的意义,更接近于一种博彩游戏或营销噱头。这不仅违背了保险的基本功能,也损害了行业的严肃性。
近年来,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一些平台利用复杂条款和隐性条件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监管部门曾多次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互联网保险时要谨防误导和风险。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识别这些“陷阱”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