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重庆渝北区的数智整车工厂,一个令人瞩目的景象正在上演: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辆崭新的汽车缓缓驶下生产线。这背后,不仅仅是高效的生产流程,更是全国范围内零部件供应商紧密协作的生动体现。
这些新车的诞生,得益于来自五湖四海的零部件汇聚。长安汽车采购中心副总经理陈津介绍道,车辆的灯具源自湖北,减震器来自四川,而仪表台下方的控制器,则是江苏苏州的产品。这些零部件的精准协同,共同构建了一辆辆完整的汽车。
在过去,这样的跨区域协作并非易事。陈津回忆道,2022年以前,汽车零部件的跨区域采购常受阻碍,部分地方以“本地注册”为条件,限制了企业的采购和产能调配,增加了管理成本。然而,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这些壁垒逐渐被打破。
如今,这条汽车产业链上已经汇聚了1400多家供应商,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下,重庆的整车制造与四川的新材料、电池制造等领域实现了优势互补。近三分之一的供应商来自川渝地区,形成了紧密的区域协作网络。
除了物流的通达,数据融通也成为了汽车供应链高效运转的关键。四川宁江山川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徐晓光表示,他们与整车厂的生产计划信息系统深度绑定和共享,根据需求调整生产,确保物资能够及时到达整车厂仓库,库存周期从15天缩短至7天以内。
技术协同也在推动研发的加速流动。在苏州,智能座驾控制器与传感器等零件一起,组成了汽车的智能“心脏”。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到来,需要各个传感器、控制器跨域融合,技术互通,共同研发新产品。成都天府智华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邓博指出,这种跨界的合作正在打破零部件的边界,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的生态。
资金问题曾是制约汽车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因素。汽车产业链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收款通常需要3到4个月,上游供应商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然而,随着汽车产业链的高度融合,银行、保理公司等企业通过交易合同、订单或发票等凭证,能够为企业提供快速的资金支持。凤阳爱尔思轻合金精密成型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蔡雨表示,现在他们只需要垫资一个月,大大减轻了资金占用的压力。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保障下,汽车产业的升级不仅仅是上下游的联动,更是全产业链资源配置的全面融通。每一辆汽车都承载着协同进化的基因,从中国加速驶向全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年产销均突破1000万辆大关,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自2021年以来,年产销增速连续4年超过30%,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