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一个关于技术创新与市场突破的故事正在上演。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累计装机量达到了78.3万台,这一数字不仅震撼了业界,也让时任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Milton Guerry不禁赞叹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增长速度。
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刘吴月发现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大多数机器人仍沿用机床逻辑,通过预设轨迹执行任务,这种模式下机器人能完成的工作仅限于人类任务的5%-10%。原因在于,这些机器人缺乏手眼协同与在线调整能力,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面对这一挑战,刘吴月决定利用自己在航天力传感领域的多年经验,组建团队进军这一蓝海市场。他的目标很明确,为机器人研发一款真正好用的国产力传感器,让机器人从机床逻辑进化到拟人思维。
蓝点触控应运而生,刘吴月和他的团队开始将航天领域的力传感器技术引入工业领域。他们深知,要想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就必须在产品性能和品牌信任度上双双突破。于是,他们着手研发第一款六维力传感器,这是一款结构复杂、研发难度大的产品,但能测量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所有受力情况,为机器人提供更为精准的控制。
经过不懈的努力,蓝点触控成功攻克了高性能弹性体迭代设计、嵌入式硬件电路设计、深度学习解耦算法以及六维同步校准技术等核心技术点。2019年,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在模拟太空抓取卫星任务时,采用了蓝点触控的第一款六维力传感器,这标志着蓝点触控在商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ChatGPT发布后带来的大模型范式变革,数据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刘吴月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蓝点触控的发展中构建了硬件、算法和数据工艺积累三大技术壁垒。他认为,无论是传统算法、小模型还是大模型,数据都是底层的核心。
在六维力传感器产品研发体系相对成熟后,刘吴月为蓝点触控制定了“一横多纵”战略,横向发展力传感器系列产品,纵向布局不同细分场景的整机设备。2022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出货量再创新高,蓝点触控的六维力传感器也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尤其在协作机器人市场对六维力传感器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迎来了第一个出货量拐点。
与此同时,大模型浪潮的到来为机器人市场带来了新的变量,人形机器人市场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据IDC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销售出货量约为2000台,预计到2030年将会达到6万台。虽然目前人形机器人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整个机器人产业都在期待人形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
刘吴月发现,随着人形机器人逐渐走入实际场景中,对六维力传感器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人形机器人即便是执行将水杯放到桌子上这样简单的操作,也需要手眼协同能力和精准的力觉反馈。因此,蓝点触控的六维力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市场上迎来了第二波快速业务增长,智元、优必选、小米等知名人形机器人企业都成为了蓝点触控的客户。
目前,蓝点触控针对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六维力传感器已经具备高精度和强过载能力,产品研发难度在于如何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保持性能稳定。刘吴月透露,他们正在面向人形机器人打造下一代力传感器,将更小巧、更高精度,拥有更强的抗过载能力,与整机结构深度融合,满足人形机器人复杂场景的柔性操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