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行业的浩瀚星空中,有一颗星辰自2021年以来尤为耀眼,它不畏风雨,愈挫愈勇,持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这颗星辰便是安徽领军人物曹仁贤所引领的阳光电源,其市值已傲然突破2000亿大关。
8月25日晚间,阳光电源披露了上半年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了435.33亿元的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0.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达到了77.3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5.97%。
光伏产业链犹如一条蜿蜒的河流,上游汇聚着硅料与硅片,中游则是光伏电池片与组件的天下,而下游则包括了逆变器和光伏发电系统等关键环节。在这其中,主营逆变器的阳光电源宛如一股清流,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资本活力与扩张态势。
2024年10月,阳光电源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计划通过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的方式在德国上市,预计募集资金约为49亿元人民币。紧接着,其子公司阳光新能源又出手收购了上市公司泰禾智能,这一举动在当年光伏行业内堪称独一份的“A吃A”案例。
与此同时,阳光电源旗下的产业投资基金——仁发投资也在迅速扩大其投资版图。据统计,仁发投资已累计投资了超过20个项目,仅在2024年一年内就投资了13个项目,这些项目覆盖了光伏、储能、氢能、半导体等多个新兴产业,其中不乏阳光氢能、阿基米德半导体、晶格半导体等优质企业。
在行业步入下行周期的背景下,阳光电源依然保持着产业与资本的双向扩张,这无疑展现了其强大的韧性。而放眼未来,这家公司的发展空间似乎还远不止于此。
近年来,光伏产业链上的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核心环节以及光伏玻璃、胶膜、金刚线等辅材环节的投资额累计已超过3.4万亿,这导致各领域普遍陷入了产能过剩的困境。更为严峻的是,竞争格局已高度集中,头部企业难以再通过吞并尾部企业来实现进一步发展。
然而,逆变器领域的情况却截然不同。过去十年间,在全球范围内真正具备绝对实力的企业寥寥无几,阳光电源与华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使得这两家企业合计占据了大约一半的市场份额,且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海外逆变器巨头SMA、ENphase和Solar Edge纷纷遭遇发展瓶颈。SMA前三季度的营收同比下降了26%,息税前利润更是大幅下滑77%。面对困境,SMA不得不启动大规模的裁员计划。相比之下,阳光电源则有望通过蚕食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领地。
逆变器只是阳光电源手中的一张王牌,而储能业务才是其真正的杀手锏。从2019年到2023年,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营收从5.4亿元飙升至17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也大幅提升至四分之一。
进入2024年,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更是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公司与沙特ALGIHAZ成功签约了当时全球最大的储能项目,容量高达7.8GWh;随后又与英国电池开发商Fidra Energy签署了4.4GWh的储能合作协议,该订单成为欧洲最大的储能合作协议之一;还与菲律宾上市企业CREC签订了东南亚迄今为止最大的电池储能供货协议,规模达到1.5GWh。
根据标普最新发布的《2024年储能系统集成商报告》,阳光电源在全球的累计装机量和累计订单量均位居榜首。
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储能项目的规划明显加速。以亚非拉地区为例,仅在2024年7月至12月期间,已公告的储能项目规划就超过了35GWh,且地区分布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趋势。未来5至6年内,储能市场有望迎来4至5倍的增长空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规模有望在2025年和2030年分别达到259GWh和900GWh。
2023年,阳光电源的储能系统全球发货量达到了10.5GWh,为公司带来了178亿元的营收。如果按照这一趋势发展,到2030年,如果阳光电源能够冲击100GWh的出货量,那么其储能业务至少能带来1500亿元的增量收入,这意味着其业务规模有望在当前基础上实现翻倍增长。
自2021年以来,曹仁贤凭借其650亿元的身家成为安徽首富,并蝉联至今。然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似乎还远非他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