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关于抖音集团内部组织管理的文章在《中欧商业评论》上引发关注。文章标题中的“人均7个月就走”这一说法,迅速吸引了公众的眼球。然而,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平台,对该文章的内容进行了逐条反驳,并指出其中存在大量不实信息和疑似AI生成的内容。
李亮首先质疑了文章中提到的关于抖音上线时间的描述。文章声称,2016年春节期间,抖音计划推出“拜年特效”,但因跨部门协调问题而延误。然而,李亮指出,抖音实际上是在2016年9月才正式上线的,因此春节期间上线特效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同时,他也否认了抖音在后来的春节营销中存在因协调问题而错失窗口的情况。
李亮还对文章中提到的“字节将全球业务拆分为217个‘创业单元’”的说法表示强烈不满。他称,这一说法完全是造谣,如果按照这个算法,字节跳动的员工总数将不超过3.2万人,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李亮还指出,文章中提到的“35%内外部流动率”、“项目存活率需大于45%,跨区协作指标须大于60%”等数据,几乎都是凭空捏造的。
在回应中,李亮特别提到了该文章的署名作者,并指出这位“特约作者”在《中欧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多篇文章都存在疑似AI写作的痕迹,且主题涉及多家企业。他认为,《中欧商业评论》对于这类文章应该更加谨慎,避免误导读者。李亮建议,对于疑似AI创作的文章,最好注明“此为AI创作,内容不实,请谨慎阅读”,而不是简单地打上“原创”标签并署名作者。
李亮的这一回应,无疑给《中欧商业评论》和广大读者提了个醒: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避免被不实信息所误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这也提醒媒体和作者,在发布信息时应该更加严谨和负责,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