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保险资金在“资产荒”与政策放宽的双重激励下,显著加大了对权益资产的配置力度。数据显示,自8月份以来,保险机构的举牌活动进入了一个密集期,甚至出现了自6年前以来的首次同业举牌事件。
具体而言,8月11日,中国平安购入中国太保H股约174万股,占其港股流通股的5.04%;同日,民生人寿也增持了100万股浙商银行H股,持股比例突破5%,触发了举牌线。紧接着的8月12日,平安系资金继续加码,买入中国人寿950万股H股,同样触发了举牌条件。
年初,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为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铺设了道路。该方案提出,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自2025年起,将每年新增保费的30%投资于A股市场,并实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旨在优化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
在政策导向下,保险资金加速涌入市场,举牌上市公司的次数显著增加。据统计,今年以来,险资举牌动作已接近30次,其中银行板块成为险资的最爱。例如,平安人寿多次举牌港股的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瑞众人寿和弘康人寿也分别举牌了中信银行和郑州银行。
公用事业板块同样受到险资的青睐。长城人寿和利安人寿今年分别举牌了中国水务和江南水务,中国人寿则选择了电投产融。这些举动表明,在险资向权益市场转移的过程中,经营稳健、股息回报高的公司成为了险资配置的重点。
保险企业的商业模式与银行相似,通过销售保单获取资金,再将这些资金投资于各类资产,以实现利差收益。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居民投保意识增强,保费收入稳步增长,保险资金规模持续扩大,为资产配置提供了更多空间。
然而,当前市场环境对保险资金的配置结构提出了挑战。长端利率下行导致以固收投资为主的险企面临净投资收益率下降的压力。主要上市险企的净投资收益率已跌破4%,较过去几年的水平有所下滑。因此,险企开始主动增加对高股息、基本面稳定的权益资产的配置,以防范潜在的利差损风险。
与此同时,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进一步强化了险资配置高股息资产的动力。在新准则下,银行和保险等红利资产被纳入特定科目,股价波动不再影响利润表,这降低了市场波动对财务报表的冲击。
在当前环境下,红利低波策略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随着房地产、信托等资产收益率下行,红利低波指数的股息回报显得尤为突出。A股分红机制的常态化也为持续分红奠定了基础。红利资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确定性,包括稳定的终端需求、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可观的分红比例等。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养老金投资与险资等中长期资金的配置需求相似,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稳定回报。市场数据显示,红利低波策略正受到资金的加速布局。以华泰柏瑞红利低波ETF联接Y为例,其规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大幅增长,成为市场上规模超过亿元的指数Y份额基金之一。
该基金不仅连续五年实现正收益,验证了红利低波策略的长期有效性,还挂钩了市场上规模最大的红利低波ETF。Y份额还享受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为投资者提供了额外的制度红利。
在低利率环境下,传统的固定利息收入模式已难以满足中长期资金的配置需求。以华泰柏瑞红利低波ETF联接Y为代表的指数基金Y份额产品,凭借其稳定的现金流创造能力、优异的长期回报表现和卓越的风险控制特征,成为了新经济环境下养老投资的优选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