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充电宝在航班上的安全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8月28日上午,厦门航空MF8086航班在准备从大连飞往南京的过程中,一名乘客的充电宝在客舱内自燃,现场冒出刺鼻烟雾。
厦门航空迅速对此事作出回应,确认事件发生在MF8086航班的登机阶段。一名旅客在通道行走时,其随身行李中的充电宝突然自燃并产生烟雾。机组人员立即采取行动,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乘客有序撤离,并对事件进行了妥善处理。经过评估,确认该事件未对飞机安全造成任何影响。随后,厦门航空重新安排了乘客登机,航班于当天上午10时17分顺利起飞,并于11时41分安全抵达南京。
从网友提供的图片中可以看到,机舱内多名乘客起身张望,画面中似乎有白色烟雾弥漫。尽管记者尝试联系该网友以获取更多信息,但截至报道发布时,尚未收到回复。
大连机场和厦门航空的工作人员均证实了此事,并表示事件发生后,现场得到了及时处理,航班最终得以正常起飞。航旅纵横App的数据也显示,MF8086航班确实存在延误情况,原计划8时05分起飞,实际起飞时间为10时16分。
厦门航空在29日发布的通报中进一步强调了事件的快速处置,指出机组人员在30秒内确保了现场的安全可控。同时,厦门航空也提醒乘客,在携带充电宝乘机时,应确保其符合“3C认证”等相关要求,并避免在登机前使用导致设备过热。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已发生多起航班客舱充电宝起火事件。例如,6月13日,上海航空FM9449航班在飞行过程中,也有乘客携带的充电宝冒烟,机组人员迅速处置,最终航班安全降落。6月10日,山东航空SC1159航班也遭遇了类似事件。
专家指出,飞机客舱属于增压环境,气压的变化可能导致充电宝内部的锂电池不稳定,进而引发发热、压力增加,甚至破裂和自燃,严重威胁飞行安全。因此,在飞行过程中,乘客不得使用充电宝给电子设备充电,对于有启动开关的充电宝,应始终保持关闭状态。
充电宝在特定情况下也容易发生爆燃。例如,受到外力冲击、使用劣质产品、过度充电或过热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充电宝起火。专家建议,乘客在携带充电宝时,应选择正规品牌,确保其质量过关,并避免将充电宝置于不利环境中。
为了强化移动电源等产品的安全性,国家认监委近日制定了新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自2025年8月15日起实施。新规要求相关认证机构必须依据新规和通用实施规则要求,制定对应的认证实施细则,并备案后方可实施认证。同时,也强调了正规上市的充电宝必须取得3C强制认证。
此次事件再次提醒广大乘客,在携带充电宝乘机时,务必注意其安全性和合规性,共同守护平安顺利的飞行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