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十堰:绿色转型守护北方水缸,科技助力清水永续北上

   时间:2025-08-29 19:35:50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秦巴山脉的怀抱中,汉水之畔,湖北十堰静静地矗立着,它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瑰宝,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心脏地带。每年,源自丹江口水库的清澈水流,跨越千山万水,滋养着京津冀豫四地,确保了近1.14亿人的饮水安全。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十堰已默默扛在肩上十数载。

面对这份神圣的使命,十堰人民用行动书写着担当。石漠化,这一水源地的头号敌人,曾在丹江口市石鼓镇留下一片片“火焰山”,水土流失严重,外国专家甚至断言这里“永无绿意”。然而,十堰的造林人并未退缩,他们在近乎垂直的岩壁上,用钢筋柴栅开辟树坑,高空悬吊作业,与顽石斗争,更研发出虹吸滴灌装置,解决了石漠干旱的难题。历经数十年不懈努力,十堰终于在石头上种出了6000多亩森林,植被覆盖率超过70%,昔日的“火焰山”如今已成为国家石漠化治理的示范区。在竹山县,现代科技的力量同样显著,无人机运苗、投土,让高难度的生态修复变得可能。

水质,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生命线。作为一座因汽车工业而兴起的城市,十堰曾面临基础设施落后、城市污水直排河道的挑战。然而,十堰并未因此妥协,而是发起了一场“看不见”的科技革命。其中,“红菌”(厌氧氨氧化菌)作为治污的“秘密武器”,高效去除了污水中的氨氮,使十堰成为中国首个成功应用该技术的城市。十堰还融合了全球27种主流治污工艺,从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到乡村微动力处理设施,再到农业面源污染拦截的“脱氮沟”,十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污水处理技术博览馆”,为全国的内河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守护清水,不仅依靠工程和技术,更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和观念的转变。渔民张绪春的故事,就是十堰人民守护水源的生动写照。他放弃了“水上漂”的生活,转而成为一名清漂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守护家乡的这片水域。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放下渔网的村民们种上了油橄榄,这种作物既能稳固水土、保护水源,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与生计的双赢。如今,十堰已构建起一张“空天地”一体化的护水网络,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管道机器人检测等高科技手段共同汇入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从人力巡查走向智慧作战,万千“小水滴”志愿者与科技力量汇聚一堂,共同构筑起保水护水的坚固防线。

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从技术革新到全民守护,十堰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这份答卷,不仅镌刻在巍峨的武当山上,更流淌在浩荡的汉江水中。8月29日,让我们一同锁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观看《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第十二集《守护碧水 绿韵十堰》,见证这座“守井之城”的赤诚与智慧。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