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令人啼笑皆非的宣传图片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图片中,花生竟然“长”在了树上,这一明显违背常识的场景,源自良品铺子某款产品的电商宣传页。面对网友的质疑,良品铺子迅速回应,称这是由于工作疏忽,错误地使用了AI生成的图片素材。
这一事件迅速成为网友调侃的对象,“终于有人甩锅AI了”等评论层出不穷。实际上,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少企业纷纷尝试利用AI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然而,AI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AI味太浓”、“AI幻觉”等现象频现,甚至引发了常识性错误。
以良品铺子的“花生上树”事件为例,原本想借助AI打造广告亮点,却没想到弄巧成拙,反而成为了网友的笑柄。这不禁让人思考,AI真的能够完全替代人类吗?事实上,AI的学习能力虽然强大,但它毕竟是通过学习人类过往经验、依靠大数据生成内容。如果人类自身缺乏常识、照搬主义,那么AI同样也会犯下类似的错误。
不少用户就反映,在使用AI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AI胡说八道的情况。比如,AI杜撰了《小石潭记》里没有的段落,或者在文献综述中加入一堆原文里找不到的内容。这些现象都表明,AI虽然能说会道,但并非无所不能。
AI“人造”,却最终骗了人,这不仅是笑话,更是警示。对于使用者来说,我们应该保持对AI生成内容的谨慎态度,不要盲目相信。毕竟,AI目前还只是辅助工具,而不是真理的源头。如果任由AI幻觉泛滥,这些信息可能会被其他AI系统吸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污染整个信息生态。
当然,企业采用AI生成广告图片以降本增效的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我们不能对AI生成的内容全盘接收,而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只有在技术“创造”与人的“把关”之间找到平衡,企业才能真正享受到技术带来的红利。
“花生上树”事件提醒我们,机器永远无法替代人类。在消费者日益排斥生硬、缺乏人情味的AI生成内容的今天,那种超越算法、充满烟火气的真实和具体才更受欢迎。这种“活人感”不仅能够引发情感共鸣,更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
在这个AI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AI并非万能。只有理性看待和使用AI应用,才能避免制造出更多的“笑话”。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并发挥人类的独特优势,创造出更加真实、具体、充满人情味的内容,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