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能源车企价格战背后:新形态汽车颠覆式变革蓄势待发

   时间:2025-08-31 01:50:08 来源:经济观察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成为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人民日报》共同发声,指出新能源车企间的“内卷式竞争”已愈演愈烈,价格战尤为激烈。这一趋势不仅迫使燃油车价格大幅下调——2024年新车平均降价1.3万元,也让新能源汽车的平均售价从2023年的18.4万元滑落至2025年的16.1万元。

价格战的直接后果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缩水。数据显示,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从2017年的7.8%下滑至2024年的4.3%。新能源车企之间的价格战,根源在于产品差异化不足和产能过剩。这既与车企自身策略有关,也是汽车行业发展阶段使然。

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被划分为两大阶段:新能源汽车与新形态汽车。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相对成熟,而新形态汽车所需的基础条件尚不具备,因此新形态汽车的到来仍需时日。在这一过渡期内,新能源汽车主要在非核心功能上寻求差异化,如增加车载冰箱、彩电、豪华座椅等配置,以及设计跑车风格的外观和丰富的座舱娱乐系统。

然而,汽车单价高、使用寿命长,且燃油车存量市场依然庞大,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新能源车完全取代燃油车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加之汽车市场趋于饱和,新车销售更多依赖于置换和升级需求,降价便成为新能源车企刺激销售的重要手段。但缺乏成本支撑的低价策略难以持久,车企若一味比拼价格,短期内将导致利润下滑,长期来看则会影响研发投入和未来竞争力。

在行业发展的视角下,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被视为第一阶段的颠覆,主要体现在能源形式的转变上。这一波颠覆主要由行业外企业引领,它们凭借不同的游戏规则进入市场,挑战传统车企的地位。新能源汽车能否成功颠覆燃油车市场,关键在于其能否以更低成本或更好体验满足消费者的出行需求。

而新形态汽车则预示着汽车行业的第二阶段颠覆。在这一阶段,汽车将突破传统交通工具的局限,触角延伸至其他行业。借助自动驾驶技术和先进的汽车操作系统与软件,新形态汽车将催生更多智能化应用场景,改变物理形态,成为各种新型活动空间,甚至可能出现超乎想象的新形态。

新能源汽车相较于燃油车具有诸多优势,如动力强劲、能源转化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结构简单且维护成本低,以及智能操作响应更好等。这些优势使得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逐渐获得主流用户的认可,市场渗透率不断攀升。截至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已达到44.3%。

尽管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已超过40%,但主流用户的接纳仍面临一些挑战。充电时间长、换电站布局不足、续航里程受天气影响等问题,以及电池安全隐患和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尚不成熟,都是阻碍消费者转向新能源车的因素。汽车市场饱和、燃油车存量巨大,也进一步延缓了新能源车替代进程。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新形态汽车的出现将成为可能。新形态汽车将具备感知、通信和计算能力,成为可移动的智能终端。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分布式能源储存端,优化电力使用平衡,还能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出行效率和安全性。同时,新形态汽车还将催生新的智能应用场景和产业链变革,如共享出行、城市形态变化、移动办公和生活等。

面对新形态汽车的未来发展机遇,车企需要加大在电力供应、计算能力、自动驾驶技术、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只有选好角度、打破常规、不拘泥于已有经验,才能在新形态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