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老牌互联网企业AOL(美国在线)宣布,其拨号上网服务将于今年9月底正式终止。这一消息引发了人们对一个早已远去的时代的怀旧之情,仿佛是将尘封的记忆再次唤醒。
对于许多与拨号上网同龄的人来说,这一宣布无疑勾起了他们的无限回忆。拨号上网,这一在1989年美国正式商用的技术,见证了无数人的成长与变迁。笔者也不例外,每当回想起那些与拨号上网相伴的日子,心中总是感慨万千。
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经历发生在2003年的夏天。那时,笔者正在家中享受暑假,而奶奶则从老家过来照顾我。每天下午三点,父亲都会准时从单位打来电话,询问我是否完成了当天的暑假作业。然而,有那么几天,电话却意外地陷入了沉默。
原来,笔者正忙着用父亲的IBM ThinkPad笔记本拨号上网,下载《哈利·波特》PC版游戏,并登录新浪聊天室与朋友们畅聊。虽然现在已经记不清游戏下载了多久,但父亲下班回家后的一顿暴揍,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年少无知,总以为能瞒天过海,却忽略了电话占线这一显而易见的线索。
当时,国内已经开始普及ADSL宽带,但笔者的家庭却迟迟没有升级。父亲秉持着“该花花,该省省”的原则,虽然买了IBM ThinkPad笔记本,却连鼠标都不肯配,更不用说宽带了。直到笔者上大学后,才开始享受201卡玩魔兽的自由时光。但即便如此,家中的拨号上网服务也一直延续了许多年。
令人惊讶的是,直到前几天AOL悄然发布终止拨号上网服务的公告,笔者才意识到,竟然还有“数以千计”的用户至今仍在使用拨号上网。这一发现让笔者不禁对这群坚守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深入搜索与拨号上网相关的资料。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却令人动容的故事。这个故事与一群失聪者紧密相关,他们在拨号上网技术商用化的早期,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罗伯特·维特布莱希特(Robert Weitbrecht)是一位听力障碍者,他在15岁时就自己动手组装了一台短波无线电。这一成就让他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创新者。后来,他成为了一名物理学家,并在斯坦福研究院工作。他对失聪者难以正常使用电话的现状深感不满,因此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电话线传输数字信息。
在那个时代,听力障碍者占总人口的8-10%,但能够使用的电话却寥寥无几。维特布莱希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这一技术鸿沟。他最初的想法是将电传打字机直接连接到电话线上,让聋人之间可以通过打字机进行文字通信。然而,这一想法却遭到了当时电话巨头贝尔公司(AT&T)的强烈反对。
面对重重困难,维特布莱希特并没有放弃。他与牙科医生詹姆斯·马斯特斯(James Marsters)合作,开发出了一种声学耦合器。这种设备能够将电传打字机发出的脉冲信号转化为声音,再通过电话线传输。虽然这一方案存在信号衰减的问题,但它却成功打破了贝尔公司的垄断,让聋人之间实现了近乎实时的异步文字对话。
维特布莱希特和马斯特斯的这一创新,不仅为聋人带来了福音,更为后来调制解调器的普及和拨号上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虽然他们的公司APCOM(Applied Communications)最终未能成为互联网浪潮中的佼佼者,但他们的贡献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够改善特定群体的生活品质,更有可能蕴藏着改变世界的巨大潜力。正如维特布莱希特和他的伙伴们所展现的那样,创新往往源自于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