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聚光灯下,寒武纪这家年轻的AI芯片企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吸引着市场的目光。近期,其股价的飙升让人联想到武侠小说中的奇遇,仿佛一夜之间,它就从默默无闻的小角色跃升为众人瞩目的新贵。
然而,与这股狂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寒武纪自身发出的冷静声音。在股价高歌猛进之际,公司多次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投资者股票价格可能已脱离当前基本面,存在较高风险。这种在狂欢中泼冷水的做法,不禁让人想起那些在股市泡沫中试图保持理性的声音。
寒武纪的崛起之路确实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最初为华为提供AI芯片处理器,到后来自主研发云端AI芯片,它一步步填补了国产高端AI芯片的空白。这一过程中,寒武纪不仅展现了强大的自我奋斗精神,更恰逢其时地抓住了AI大爆发、科技脱钩以及政策支持的历史机遇。
在AI浪潮的推动下,国内外大模型厂商对AI芯片的需求激增。而大洋彼岸的芯片断供操作,更是将中国客户推向了寒武纪等本土企业。国家层面对于“人工智能+”行动的部署,以及向人工智能等领域倾斜的投资政策,都为寒武纪的爆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尽管寒武纪的股价表现令人瞩目,但其背后的估值逻辑却引发了广泛争议。滚动市盈率高达数千倍,远超半导体行业的平均水平,这不禁让人质疑其泡沫成分。一些分析师指出,当前的定价中包含了大量的信仰、流动性和对未来的乐观预期,而基本面因素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面对这样的质疑,寒武纪的拥趸们则强调要用望远镜而非放大镜来看待这家企业。他们认为,作为创新型企业,寒武纪的增长潜能远比当下的财务数据重要。同时,围绕“算力主权”构建的支持系统,正在推动AI芯片从市场产品向战略资产转变,这将进一步提升国产AI芯片企业的估值中枢。
不可否认的是,寒武纪承载了突破卡脖子技术和打破芯片封锁的期望。但作为一个企业,它同样需要面对市场规律和产业属性的制约。附着在宏大叙事上的集体情绪,或许能托起股价的短期暴涨,但长远来看,寒武纪仍需脚踏实地地在基础研究、工艺突破和生态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纪的高市值已经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一方面,这反映了市场对于其未来成长空间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资本市场的容错难度。一旦技术研发、订单拓展或竞争优势不如市场预期,很容易引发股价的剧烈波动。
因此,对于寒武纪而言,如何在保持股价稳定的同时,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战略定力、避免被短期利益所诱惑,将是其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生物史上,寒武纪是生命大爆发的起点。而对于成立于9年前的寒武纪公司而言,它正承载着多方对于中国AI芯片产业崛起的期望。然而,期望虽高,路仍需一步步走。在狂欢与冷静之间,寒武纪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