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阿里巴巴的一次战略收购悄然开启了一个创新故事的新篇章。2010年,猛犸科技被阿里揽入怀中,并摇身一变成为YunOS,成为阿里布局未来蓝图的关键一子。伴随这次收购,祝铭明踏入了阿里的世界,但他的内心却因一款产品的问世而蠢蠢欲动——谷歌的Google Glass。
2012年,当祝铭明在谷歌I/O开发者大会上亲眼目睹工程师佩戴谷歌眼镜跳伞的震撼场景后,他内心的创业之火被彻底点燃。毅然决然地,他从阿里离职,怀揣着打造“中国版谷歌眼镜”的梦想,于2014年创立了杭州灵伴科技(Rokid)。
初创时期的Rokid面临着一个尚未成熟的AR眼镜市场,谷歌眼镜的失败案例如同警钟,让整个行业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面对这样的现实,Rokid选择了迂回战术,进军智能机器人领域,以此积累资本,为未来的AR梦想铺路。2016年,Rokid推出的智能语音机器人一炮而红,迅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也为公司赢得了多轮融资,估值一度攀升至4.5亿美元。
然而,Rokid从未放弃AR眼镜的梦想。随着AR市场的回暖,2018年,Rokid推出了专为B端市场打造的首款AR眼镜“Glass”。这款轻便、实用的产品迅速在行业内崭露头角,为Rokid赢得了宝贵的市场份额。随后,针对安防、工业、教育等场景的“Glass 2”应运而生,其测温功能更是意外契合了新冠疫情下的市场需求,推动了Rokid在C端市场的快速发展。
2021年,Rokid终于推出了初代消费级AR眼镜“Rokid Air”,这款产品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全球销量超过6万台的消费级AR产品。次年,Rokid再次创新,通过分体模式推出“Station”主机,使AR设备能够脱离手机,形成独立生态,这一举措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赞誉。
截至目前,Rokid已完成13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35亿元,成为资本市场眼中的潜力股。然而,尽管成绩斐然,Rokid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影响力尚不及魅族、华为等手机厂商,而整个AR眼镜市场的销量也显得捉襟见肘,2024年上半年,我国消费级AR设备全渠道销量仅为11万台,增长空间有限。
Rokid试图通过推出Rokid AR Lite等新品,丰富产品线,拓宽应用场景。祝铭明表示,这款lite产品旨在吸引商务人士,将应用范围从家庭延伸至商务旅行、户外活动等多样化场景。同时,Rokid已与国内多家博物馆、景区以及中小学建立合作,推动AR技术在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应用。
然而,AR眼镜市场的局限性仍然明显。其应用场景有限,且缺乏不可替代性,导致用户在使用几次后往往因缺乏新鲜感和实用性而放弃。游戏、影视直播、旅游和社交购物等场景虽然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但增长空间有限,难以支撑AR眼镜市场的持续扩张。
Rokid还面临着来自meta、OPPO、华为等行业巨头的竞争压力。这些巨头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内容生态构建实力,给Rokid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meta即将推出的下一代AR智能眼镜,其性能的提升有望重塑行业格局,对Rokid等AR眼镜制造商构成严重威胁。
Rokid在空间计算领域的探索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项技术旨在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但现实世界中与数字世界的虚实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成熟度和数据准确性等问题亟待解决。Rokid要想在空间计算上实现突破,必须克服这些技术难题,提升产品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尽管Rokid在AR眼镜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需面对技术成熟度、市场小众以及竞争对手威胁等多重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成为Rokid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