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知识历来被视为力量的象征。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在启蒙时代被广为传颂。然而,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它们能够迅速调取、重组和生成海量的知识内容,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在AI时代,知识是否依然等同于力量?
笔者认为,在AI时代,知识本身已不再是构成力量的核心要素,真正的力量源自人类的思想能力。
过去,掌握知识意味着拥有信息的优先权和认知上的优势。能读书、会写字的人通常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大的决策权。然而,AI的出现正在悄然改变这一格局。
如今,只需一部智能手机,人们就能通过搜索引擎和AI助手轻松获取几乎无限的知识。AI不仅能提供百科式的答案,还能总结论文、生成方案、分析数据,甚至创作诗歌和绘画。尽管AI提供的信息未必准确无误,但获取知识的门槛已大大降低,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被高度“商品化”和“工具化”,变得可复制和可调用。
AI能够处理知识,却无法真正进行“思考”。它能预测人类语言的下一个词,却无法产生原创的判断;它能组合逻辑,却无法做出价值选择;它能模拟情感和意图,却无法真正拥有意识和立场。换句话说,知识已成为AI的领地,而思想仍是人类的专属疆域。
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物,不在于我们储存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我们能够提出问题、构建意义、超越现实、想象未来。思想不仅是对信息的加工,更是对世界的理解、对价值的判断、对真理的追寻。思想能穿透表象、反抗权威、发起革命、创造美学、开辟道路。在AI取代“重复性劳动”之后,思想成为唯一不可替代的创造力。这既是对技术的应对策略,也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
即便未来知识能被芯片瞬间加载,思想依然可能诞生。因为思想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知识的整合、批判与超越,它依赖于主体的价值观、情感、经验和独特视角。即便硅基机器人拥有相同的知识储备,若缺乏意识、自我认知与情感共鸣,也难以真正产生思想,它们更多是在算法规则内的推演。真正的创造性火花——灵感——往往源于生命体验与潜意识的碰撞,这是机器目前无法复制的。人类的独特性就在于思想,思维的深度、广度与创造性才是新力量的核心。
因此,AI时代的最大挑战不在于技术如何发展,而在于我们是否会因此丧失思考的能力。当前教育正面临空前危机:学生利用AI完成作业,教师依赖AI生成教学资源,研究者使用AI代写论文……当知识获取变得轻而易举时,思想反而容易被忽视、贬低乃至放弃。如果我们不加以警惕,社会将培养出一代“知识浮游者”,他们虽对内容无限摄取,却缺乏判断与辨别能力;虽对数据高度敏感,却失去价值立场;虽在答案中沉沦,却丧失提问的勇气。
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提出“知识不再是力量,思想才是”。这既是一个判断,也是一个警醒:唯有思想,才能在人机共存的时代保持人性的核心;唯有思想,才能在技术浪潮中坚守价值的底线;唯有思想,才能真正决定一个人的尊严、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文明的走向。教育、人才与文明的未来,必须重建对思想的信仰。当知识成为可无限调用的资源时,真正稀缺的,是思想的深度、判断的勇气、批判的锋芒和灵魂的觉醒。在算法主导、数据驱动的世界里,思想是人类最后的自由,也是人类最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