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平台通过其官方公众号“微信珊瑚安全”发布了一则重要公告,宣布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的标识规定。这一举措是为了落实由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及广电总局联合制定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旨在规范平台上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根据公告内容,自2025年9月1日起,微信将对平台内所有由AI生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内容进行双重标识,包括显式标识如文字提示和图标标记,以及隐式标识如数字水印和元数据编码。微信将通过技术手段自动识别这些内容,并在用户发布时强制添加相应标识。例如,在视频号和公众号中,AI生成的内容将明确标注“AI合成”标签,且在下载或导出时,元数据标识也会被保留。
微信此次行动与国家网信办正在开展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相呼应。该专项行动主要针对AI换脸、语音伪造及虚假信息生成等乱象,要求平台加强检测能力,清理违规应用。微信通过此次规范措施,不仅响应了专项行动的要求,还体现了平台在技术治理与合规运营中的责任担当。
公告还明确要求,用户在发布AI生成内容时,需主动声明,并禁止篡改、伪造或隐匿平台添加的标识。这一规定旨在解决当前AI内容滥用中的三大问题:虚假信息传播、侵权风险以及诈骗隐患。法律专家指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若用户删除AI标识或传播违规内容,将可能面临平台的处罚,甚至法律追责。
微信的这次规范行动,不仅是对监管要求的积极响应,更可能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实施显式与隐式双重标识机制,微信为AI内容治理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技术范本。同时,强制标识的举措也将促使公众提升对AI内容的辨识能力,从而重塑用户习惯。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这一变化意味着他们需要在创作效率与合规性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与其他平台相比,微信在规范AI内容标识方面更注重全流程管理。从生成端的标识添加,到传播端的用户声明,再到违规行为的处罚机制,微信构建了一个闭环治理体系。例如,尽管抖音、快手等平台已上线AI内容提示功能,但尚未强制要求用户进行主动声明。
微信此次对AI内容标识的规范,不仅是其合规运营的重要一步,也是数字时代信息治理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技术手段与用户教育的结合,微信正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透明、可信的内容生态。这一实践不仅为中国AI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球AI技术的发展划定了明确的伦理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