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国标驱动安全升级,铜材料成新能源汽车重塑关键

   时间:2025-09-01 19:10:2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安全标准的提升正引领一场技术革命。2026年起实施的GB 38031-2025新国标,首次将“系统级安全”纳入强制性规定,为行业设立了新的标杆。

新国标对电池热失控的防护要求显著提高,不再满足于短暂的逃生时间。具体而言,标准要求电池单体失控后24小时内不得出现明火,且烟气毒性需符合特定标准。这一变化,相较于原国标中仅提供的5分钟逃生时间,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

不仅如此,新国标还引入了底部撞击测试,以模拟实际驾驶中可能遇到的托底情况。测试中,直径30毫米的钢球以150焦耳的能量冲击电池包,要求铜合金底护板在抗穿透性上超越铝板37%。这一测试确保了电池包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

在快充安全方面,新国标同样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电池需经过300次快充循环后,仍能通过200安培的外部短路测试。铜导体在老化后的电阻增幅需控制在5%以内,远低于铝导体的15%增幅。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有磷酸铁锂电池厂商已将模组连接片从铝合金更换为铜镀银材料,从而将热失控蔓延时间从8分钟延长至35分钟。

随着800伏高压系统的普及,铜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中的不可替代性愈发凸显。在传输大电流时,铜缆的截面积可以比铝缆小40%,有效避免了线束拥挤带来的电磁干扰。同时,铜的导热系数是铝的1.7倍,能够迅速均化电芯热点温度,防止局部热失控。铜排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能够在电池包充放电膨胀时保持连接稳定。

在实际应用中,比亚迪刀片电池采用超薄铜箔集流体,不仅提升了单位体积能量密度10%,还将内短路风险降低了50%。这一成功案例进一步证明了铜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价值。

然而,在高功率场景下,铝材料的性能短板被显著放大。测试数据显示,在800伏系统中,铝线束的连接点电弧发生概率远高于铜线束,震动断裂和过热报警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某品牌因换用铝线束而导致充电枪头熔损率飙升,单次维修成本远超材料节省费用,这一教训深刻。

面对新国标和技术挑战,企业纷纷寻求破局之道。一方面,通过采用铜包铝复合材料等创新材料,平衡成本与导电需求;另一方面,从结构再造入手,如宁德时代CTB 3.0技术用铜合金梁替代传统铝支架,显著提升了底部抗撞击能力。

新国标的实施不仅是对行业的一次洗牌,更是对安全价值的重新审视。据预测,随着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提升,车险费率将下降15%-20%,而采用全铜高压系统的车型保值率也将有所提升。这一变化无疑是对“安全即价值”理念的最好诠释。

GB 38031-2025新国标如同一把标尺,衡量着企业在安全和技术上的投入与成果。它揭示了“铜改铝”策略在800伏时代的局限性,也彰显了铜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独特优势。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迎来价值竞争的新时代。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