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于上海举行的一场创投论坛上,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的资深合伙人朱啸虎分享了他对AI产业最新发展的见解,并针对创业者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朱啸虎形象地比喻投资AI创业公司如同放飞鸽子,虽然其中可能有一两只能够一飞冲天,但绝大多数都将回归地面,成功的案例可谓是寥寥无几。他提到,GPT-5的姗姗来迟标志着当前AI能力上限已大致明确。尽管AI Agent应用的创业门槛和成本有所降低,但市场竞争却愈发激烈,创业者必须在产品上精益求精,才能留住用户。
朱啸虎直言,GPT-5并未带来预期中的巨大突破,其核心智力的提升空间有限,主要是在用户体验和成本上进行了优化。他认为,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AGI(通用人工智能)能力上限已清晰可见,未来的进步空间将极为有限。他进一步指出,数据瓶颈和推理天花板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盲目增加模型参数和数据量不仅无法提升智力能力,反而可能损害模型性能。
然而,朱啸虎认为这对创业者而言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他指出,在模型能力快速迭代时期,创业公司面临巨大不确定性,产品可能迅速被淘汰。而现在大模型能力上限已明,提升速度放缓,反而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涌现的机会。
朱啸虎预测,模型小型化将成为未来两三年内的关键趋势。他主张,在模型参数和数据已定义能力的前提下,应通过精简和提炼数据实现模型小型化,以降低使用成本。他认为,海外大厂仍在探索AGI前沿,但国内应更多关注模型小型化路线,以提升用户体验并降低成本。
在应用层面,朱啸虎观察到,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AI应用的Token消耗量均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他指出,大家不再热衷于盲目迭代大模型,而是转向关注Token消耗和应用落地。他分享了一个数据,中国现在每天所有大模型的Token消耗量已突破30万亿,众多创业公司的Token消耗量也在大幅增长,这表明AI在企业内部开始发挥显著作用。
朱啸虎还提到,随着模型能力的提升,新场景不断涌现。去年,基于文字类的AI应用率先爆发,而今年,语音类AI应用开始崭露头角。他预测,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基于视频的AI应用也将迎来爆发。他强调,在AI时代,所有内容都是实时生成的,虽然目前还存在一定延迟,但未来两三年内,延迟将大幅降低,这类产品具有巨大潜力。
尽管AI Agent应用的创业门槛和成本有所降低,但竞争却更加激烈。朱啸虎指出,现在硅谷的VC通常要求产品上线并达到200万美元的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后才会考虑投资。他认为,在中国,虽然AI应用变现面临一定挑战,但许多创业公司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收入标准。然而,这只是及格线,要想获得持续关注,必须在12个月内达到更高的ARR。
朱啸虎强调,真正能爆发式增长的应用门槛极高。他提到,许多看似炫酷的AI应用在实际体验中可能并不尽如人意,难以吸引用户持续付费。他认为,创业者必须在AI之外建立“护城河”,如编辑能力、复杂工作流整合能力等,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他分享了几个成功案例,如一家AI创作者社区公司,通过提供复杂的编辑能力,满足了用户在图片生成和优化方面的需求。他还提到了会议纪要、AI专有硬件等领域中的创业机会,强调这些领域虽然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实用价值大,商业机会多。
最后,朱啸虎特别提到了AI眼镜等硬件产品的创业机会。他认为,尽管AI眼镜量产面临诸多挑战,但在中国,特别是大湾区,由于供应链齐全,创业者能够迅速解决问题,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