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8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显示制造业PMI为49.4%,较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则达到50.3%,较上月增长0.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引发了经济学界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广泛讨论。
根据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及其团队的分析,8月份制造业PMI的小幅改善主要得益于两大价格指数的显著回升。其中,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升至53.3%,出厂价格指数也回升至49.1%,显示出供给收缩预期继续增强。黑色压延、金属制品等行业的相关价格指数更是攀升至52%以上,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然而,尽管价格指数上升,实际生产活动并未受到“反内卷”政策的实质性约束,反而是在价格上涨的推动下表现出较强的活力。8月份的生产指数达到50.8%,采购量指数也上升至50.4%,均超过新订单指数的49.5%。这表明,价格上涨带动了企业盈利提升,进而促进了生产活动的增加。
从行业结构来看,高耗能行业和装备制造业的PMI均有所回升,高技术制造业PMI更是上升了1.3个百分点至51.9%。这反映出外需改善和价格回升对生产的普遍拉动作用。相比之下,消费品行业PMI则出现小幅回落,显示出内需增长相对乏力。
在非制造业方面,服务业PMI的改善尤为明显,达到50.5%,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暑期出行需求的增加,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表现尤为突出。相比之下,建筑业PMI则降至49.1%,为近五年来最低值,显示出高温多雨天气对建筑业活动的影响。
展望未来,尽管价格指数连续改善,但供给并未出现明显收缩,且生产活动依然强于需求。因此,经济学家们呼吁需密切关注“反内卷”政策的实际效果,以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他们也提醒要警惕外部环境变化、房地产形势变化以及稳增长政策推进速度不及预期等潜在风险。
赵伟团队还指出,与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不同,本轮“反内卷”政策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高耗能行业已提前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因此政策视角需要更多关注中下游供给,尤其是上游价格向下游传导不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