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人行业的喧嚣中,有一个名字或许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它却在各大展会上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逐际动力。这家公司的双足机器人,经常成为观众和工作人员“踹”的对象,而机器人则在一次次的踉跄中重新站稳,这一幕成为了不少人心中的深刻印象。
然而,逐际动力并不仅仅是一家专注于机器人腿部的公司。其创始人张巍有着更为宏大的愿景,他希望能够将逐际动力打造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英伟达”。在这个充满热度的赛道上,逐际动力的定位显得尤为独特。当众多厂商都在大肆宣扬大脑技术,甚至将VLA作为宣传口号时,张巍却认为,当前具体模型的性能并非首要关注点。
在张巍看来,目前大脑技术尚缺乏统一的技术方案,盲目烧钱堆真机数据并无实际意义。关键在于从不同数据中提取对操作任务有用的信息,他称之为生产具身模型的“工业母机”。基于这一判断,逐际动力致力于提供本体、小脑以及模型开发工具链,以协助下游客户开发出他们自己的大脑。
张巍坦诚地表示,逐际动力并不具备进入具体场景的Know-how。因此,在商业选择上,他们相较于大多数机器人公司,更像是“后退了一步”。张巍用三个字母IDS来抽象描述他们的目标客户画像:Innovator(创新者),包括科研院所和科技公司;Developer(开发者),根据现有技术开发新功能;以及System Integrator(系统集成商),将已有技术和功能整合到落地方案中。
逐际动力的这种商业判断,源于张巍对机器人落地现状的深刻洞察。2025年,落地问题如同悬在大多数机器人厂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尽管大家都在工厂、康养、零售等场景进行尝试,但张巍认为,让机器人替代人类,是一件“容易让人产生幻觉的事情”。他指出,机器人落地的软硬件固定投入,在整个价值链条中仅占10%-20%,而后续的部署和维护才是最大的成本。
张巍进一步解释,当前机器人行业落地的常态是,要让一台人形机器人替代一个工人,往往需要配备几个顶尖的算法博士。而且,项目接得越多,公司反而赔得越多。他直言,“机器人落地的最后10%,足以摧毁前面的90%。”
在与《智能涌现》的对话中,张巍分享了他对机器人落地的观察、对机器人形态之争的判断,以及他对当前大火的机器人大脑的看法。他强调,虽然具身大脑是一个有价值的技术变量,但如果商业模式不清晰,落地场景不明确,盲目进入工厂使用,只会让公司陷入赔钱的泥潭。
张巍认为,机器人厂商既做A又做B,各个领域都落地,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最后那一公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背后的积累门槛往往比技术门槛还要高。除非公司认为自身的核心价值在于对行业红海的深刻理解。
在推进机器人落地方面,逐际动力选择了人形机器人和腿部机器人作为切入点。张巍表示,人形机器人虽然目前看不到能立刻落地的应用,但它是CAPEX的最优解。而腿部机器人则因为需要平衡能力,必须实现小脑的AI化,这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
张巍还谈到了数据的重要性。他认为,虽然真机数据对于开发模型至关重要,但它并不是未来机器人落地的关键变量。真正的变量在于仿真数据和互联网视频数据。逐际动力致力于找到能够高效使用数据的方法,以降低数据成本,提高模型生产效率。
张巍强调,具身智能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数据上实现降维打击,找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生产模型的路径。他关注的不仅是模型能做什么,更是如何让模型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代价被生产出来。这正是逐际动力所追求的“工业母机”理念。